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0的文章

美的條件

如果我今天說攝影當然很需要技術,但是相對於繪畫,它的技術門檻並未那麼高。我敢保證一定會有小白說,誰說攝影沒有技術。這就是典型的閱讀障礙者,我每天看ptt的nba 版都會看到。但是我還是要說,攝影圈內跟圈外對於攝影技術這件事其實有很不一樣的看法。 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攝影師聚在一起會討論構圖、器材、風格這些技術細節,我猜也是有,可是我的經驗是到後來大家會發現其實我會拍的你也會拍,除去少數真的天才,大多數人其實沒有在攝影上有那麼巨大的美感差異。你很快就會問我,可是為什麼每個攝影師照片看起來都不一樣。 首先,照片看起來相像的攝影師比照片看起來不像的攝影師多。再者,照片的不一樣並不是由於攝影的技術內涵的不同(這裡講的技術內涵是很狹義的,就是構圖、光圈、快門這些),而是在這之外各種雜七雜八細節的掌握。譬如拍攝的地點、當天的光線、逗人笑的能力、控制現場的能力、厚臉皮的能力、溝通服裝、道具的能力。就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攝影更像是PM,或是一個工廠的負責人。 我並不是說攝影之中完全沒有個人美感這件事,關鍵字狂請冷靜,攝影當然有美感,就像打藍球也有美感一樣。有些時候,我們甚至會形容某個球員的上籃像是跳舞一樣。但是說到底,我們不會把上籃跟跳舞等同。而這個差別在於,上籃的技術細節相對簡單,以及上籃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得分,而跳舞並沒有。 這兩點都可以拿來講攝影,攝影的操作並不太複雜,攝影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一種美感或品味的展現。而攝影現在的分歧就是,我們就是要讓上籃變成跳舞,是一種美感的展現,還是單純的得分,有就好,管他用什麼姿勢。但是這講遠了,我只是想說,拍照久了就會覺得(接案)攝影真正的功夫是像上籃一樣完成動作,而要完成這個動作很多時候是跟其他人的走位、現場的空間與時間有關,那一樣很困難,甚至於更困難,但是那跟跳舞是不一樣的困難。 我想這是為什麼每次我聽到「攝影師很厲害可以拍把XX拍美」,或是攝影師自己說「我有美感」都會讓我覺得有點不大對勁。攝影師並不是拍美一個美女,而是盡可能能營造一個美的條件,然後拍下來,要說這是「拍」也可以啦。但差別就是攝影者的能力受到層層條件的限制,沒有那個光線、沒有那個服裝、沒有那個鏡頭、沒有那個事件,攝影師就跟一般人一樣。

好會拍

最簡單的講,大部分強調的「攝影語言」其實是「照片在沒有動很多手腳的情況下,卻看起來很特別。」有時候我們也會用「好會拍」來形容具有這樣特質的作者。這種期待從現實發展出比現實更動人的信念,本質上就是現代主義,譬如Walker Evans說:「追求事物本身的超越。」但是後來這種想法變質了,追求現實之上變成一種「畫面的經營」或是「現實的紀錄」:前者走向從現實中譬喻,而非真實中直接超越;後者則不追求超越,相信照片等於現實。其實在攝影術之早期就出現了這樣的分歧,大概表述成如下: 1.照片從現實中超越(達蓋爾、現代主義) 2.照片是現實的譬喻(塔伯特、畫意沙龍) 3.照片等於現實(科學、調查) 對我個人而言,第一種當然是最為迷人,也最善盡了相機的諸多特性。但是之所以關於攝影語言的討論會回到2跟3,根本的原因是第一種太抽象,你盯著Walker Evans的木屋看久一點就知道那種感覺。而且這種現代主義的藝術觀,已經慢慢的不流行了。反証就是後現代攝影看起來最沒有攝影語言,說明攝影語言與現代主義相當程度上是綁在一起。 第二個障礙是,所有從現實中超越的嘗試,到後來都會風格化。譬如Provoke追求現實的碎片,但後來中平卻發現這個東西美學化了。就他的立場而言,他所指的是人們看到這些照片不再會被刺動,不再會質疑現在的現實。但是也可以解釋成,照片本身不具有超越意義了。就像看Walker Evans的木屋,然後腦中浮現了類型學。 第三個問題是,真正的超越也許不是自於畫面,而是照片所模擬的平行世界。現代主義攝影家在這一點上很滑頭,他們東要一點、西要一點,可是觀念攝影家嚴格相信這件事,所以他們不重視經營畫面,改為探究透過攝影如何讓事物在日常之中孤立。幾乎所有觀念攝影都是沒頭沒尾,缺乏社會指涉。這是因為超越這件事成為一種在此世的頓悟,而不是在此世之上的超昇(現代主義)。 所以在這邊1又分出了一個1.1,兩者的差別是,後者不相信有什麼普世的規律,因為當下就是一個個瞬間,所以照片之中也不會出現什麼形式與規律。就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真正的現代主義者,是把1當中譬喻、經營畫面的部分更嚴格的排除掉。只是大多數的喜愛現代主義攝影的人走不到這一步。 但是觀念攝影也不等同於3,這個差異就像植物圖鑑跟新聞報導的不同ㄧ樣。前者追求完全的等同,而後者像是現實的補述與配圖。另外一個容易搞混的是「自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