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照片本身不重要,編輯照片之間的關係才重要?

有一個說法是當代攝影更重視圖片編輯能力,包含安排圖片順序,調度場面,這個說法會讓我們以為當代以前的攝影是沒有編輯概念的。但事實上你看布列松的作品,其中充滿了編輯,只是那個編輯是存在於一張照片之中,而不是照片與照片的關係。當我們談到決定性瞬間,其實往往忽略了那是跟一種圖片編輯的概念相搭配的。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刻是決定性的,並不只是那個被拍的主體本身做了什麼了不得的舉動,而是主體與某種背景相搭配,譬如一個嚴肅的男子位於一排樹的中央。一群小孩位於一片大樓前面。自此以後背景不只是背景,而成為一種意涵模糊但是又不可或缺的構圖元素。如果放在MV裡面,就是那些穿插的大景與特寫,只是照片把當全部濃縮在一起。 但是布列松之後的人碰到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因為布列松做得太好了,以致於之後玩這種框內圖像編輯玩不出什麼新招。另一個問題是感性的衰退。布列松的做法事實上就是電影的蒙太奇,他需要觀眾很高的智識以及感性,缺一不可。假設只有智識,那就是Inn Jeffery,每次我看他的書都覺得寫的超棒,但同時覺得這個人簡直毫無情感。因此也不奇怪的是,他會酸這種(框內)編輯方式成效有限,當然這也跟他左傾的立場有關。假設缺乏智識,那就是網路一些號稱人文攝影,但是猛拍邊疆風情、或是非洲小孩微笑,並以此為人文的全部的攝影師。總之,布列松這套蒙太奇編輯力真正玩下去的不多了,我們看到的是Robert Frank這類的作品出現,照片之中各種圖像緊密的聯繫被打散了。許多攝影者不再追求那種圖片之間語意的、心理學與圖像學的關聯。不過這些東西又隨著當代藝術重新復甦,攝影為了擺出一個很當代的展覽,又開始注重編輯能力,只是從框內移到窗外。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我會說照片本身已經發展超過框內編輯的階段,現在要重視框外的編輯,這中間要有一個說法。要不然每此看攝影展,我都覺得十分奇怪,近看是一套邏輯,遠看又是一套邏輯。繪畫在這部分就比較小心,他們當然也有框外的編輯順序,但是一般而言比較克制,因為他們期望將重點放在框內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