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5的文章

美國夢在台灣

2015 年 8 月 18 日是拆大埔三週年的日子,我一直想作為攝影可以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所以這些文字與其說是記述正在發生的攝影事件,不如說是對於已經發生但是持續當中的事件,在某一個點讓我想要好好地回顧。事實上我的第一份攝影工作是拍攝苗栗的木屋,也就是後來引起爭議的「豪華農舍」,但是當時我只知道,這位業主在苗栗擁有大片農地,出售給想在鄉間擁有木屋的人們,許多城市人在她的鼓吹下也開始有這樣的念頭,於是一個個木屋社區就這樣出現了。 這位業主的工作並不僅止於土地買賣,還包括協助住戶整地、植草、種樹或是鋪設電線,同時也安排建築師建造「農舍」;如果有人要自己蓋,她也會提供技術上的援助。為了讓住戶彼此之間相處和睦,她甚至將住戶分類,教師被安排在一區、竹科新貴被安排在一區、藝術家又另成為一個聚落,宛如「模擬城市」的真實版本。 由於他們的木屋建造技術並不算純熟,大多數是參考美國的木屋。根據當地的建築師所述,所謂的參考,經常是選出一張照片,直接按圖施作。可以想見,這些木屋常常變得很奇怪,不是比例不正確,就是構造上有問題,更像是某種工寮與度假村的結合,成為所謂的「台式木屋」。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看過真正的木屋,只覺得非常難拍,好像與大家心中的木屋有所落差。 當地的環境也不符合典型的美景:例如藍藍的天與自然的地貌,但是這裡的天空經常是灰色的,如果要拍成藍色,必須要將曝光減少一兩格,或是利用偏光鏡;有時狀況實在太糟,就必須用修圖軟體將天空刷成藍色。木屋所在的地勢並不平坦,但是業主為了鼓勵銷售,會告訴購買者這樣更具情調。我曾經看過一位屋主在三十度以上的陡坡,興致勃勃地介紹他如何營造小橋流水。由於當地並沒有自然的溪水,所以他拉了一條水管,當他想要體會潺潺流水時,他就會把開關打開,在一片陡峭的地勢上,享受閒情逸致。我的工作就是要拍出心中(而非眼前)的景象,例如運用構圖避開人工管線,或是選擇地形比較不崎嶇的場景。所謂的攝影技術就是這樣學來的。 比起自然環境,住戶生活所呈現的違和感其實更讓我頭痛。大部分的人都並非真正的「鄉下人」,雖然他們口中反覆說著慢活、有機與拔草,但是實際上,很明顯就可以感覺到他們仍然是城市人。也許是出於某種自我證明的心情,他們會盡量表現出對於美式鄉村生活的熱愛,向我介紹自己認識哪些植物,或是親手做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