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攝影如何魔幻:顏鵬峻《魔幻時刻》



文 / 汪正翔

巨大的鯨魚在機場上空盤旋、路燈與燭火上有點點飛舞的小魚,公寓的窗戶發出光亮,還有一條魚像是從中躍出,創作者顏鵬峻在創作自述中提及了「不合邏輯」、「潛意識」與「虛實交錯」,這似乎是一個魔幻的世界。

但什麼是魔幻呢?如果先不談攝影,我們會想到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或是哥雅的繪畫,那些與植物共生的的老人,飛在天上的女巫對我們而言就是魔幻。但是如果再問,為什麼這些就是魔幻呢?當然,這些東西並不存在於世界,可是這不是魔幻成立的全部要件。我們也看過很多kuso的東西,他們一樣是虛構出來的,可是完全與魔幻無關。魔幻之所以成立,還需要一種日常性,讓虛構的事物或情節理所當然地處在其中,使單一的荒謬擴大,甚至如常的運作。譬如馬奎斯的小說並不著意描寫老人跟植物纏在一起,那只是他宏大世界當中看似毫不起眼的小細節。

之所以想到小說,因為小說有利於製造魔幻的世界。它的體材可以有更多的鋪陳,讓荒謬的事情淺藏在日常的細節。但是攝影卻無法做到這點。當然超現實主義攝影家如Man Ray、 Philippe Halsman的作品都很不現實。 但是如果我們想用攝影營造一個顛覆邏輯又如常運作的世界(超現實做到前者),卻有其難度。我們可以虛構一個視覺上不現實的東西,或是致力表現潛意識,像是Jean Dieuzaide。但是我們很難將之重新放回日常的脈絡之中,更突顯其「魔幻」,不僅僅由於我們習慣於視覺上的誇張,也因攝影缺乏時間來營造一種日常的氣氛。或許最根本的原因是,攝影,由於其本身的特性,它不待虛構就可以很不現實,然而「魔幻」卻總是與時間脈絡中的「寫實」相繫。

顏鵬峻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本來就難以魔幻。他創造了一些在現實不可能出現的情境,譬如燭火中飛舞的魚。但是他們並沒有潛藏在現實的細節當中。相反的,他們強烈地成為視覺的主體,作者急於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合邏輯的畫面,以至於那種不經意所帶來的巨大不真實感反而消失了。我們可以與Giorgio de Chirico的畫作「憂鬱而神秘的街道」相比較,裡面巨大的陰影是有點奇異,但它只是稍微在街尾露出,這反而加強了超現實的感受。

只有一張,有一隻魚飛出窗外的照片,因為正常的世界比例極大,而荒謬的部分卻自然而細微,以至於更加的荒謬。還有那些在野柳撐傘的人,也比起飛舞的魚令人感受更強烈,然而黑白的色階因為已經很戲劇化,那種荒謬感又不那麼荒謬了。(但有一個為難之處,如果失去這樣戲劇性的色調,這一組照片相較於城市中那一組,可能又一點都不魔幻了。)

如果我們一定要很無聊的為作品確定一個類別,同時忽略展覽的標題與作者的自述,我覺得這些照片更近似生活中的幻想,而非不合邏輯甚或是走向潛意識的超現實,更非文學意義上的魔幻寫實。它是一種日常的出口。畢竟魚缸本來就是再日常不過的東西。當裡面的魚飛舞在平常不過的街道與大樓上,我們有一瞬間也覺得本來的世界被瓦解了。這種解放感直接來自一種行動的擴大。就像以前苦悶的文人,想像仙人飛天或是魚兒悠遊一樣。每一個蹲過辦公室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這種心情並從此得到一些慰藉。

按照這樣的角度理解,我們對照片當中的浪漫氣氛也不覺得奇怪了。像是暗部的細節,有一種沙龍式悅目感,細微的光影也帶有唯美的情調,而苦悶的現實在這當中幾乎消失無蹤(同時觀者也失去現實作為一種放大不合邏輯的載體 )。觀者終究無法透過超現實的道路,譬如不合邏輯與潛意識,找到一個出口,走出庸俗無聊的世界,但至少我們來到了一個避風港,而其中的美與不合理都是我們所熟悉的。



展期:2014-07-26 - 2014-08-24
展覽地點:八樓當代藝術空間 (台北市中山區雙城街19巷21號8樓)
開放時間:週二- 週日 11:00 - 19:00 (週一公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