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路上的內心風景:五位台灣年輕攝影創作者的《大路上展》



文 / 汪正翔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15 : 影像的左邊
The Left Side of Images

我所認識的街拍有幾個類型,一種是自由派的攝影家,拍攝路邊孤獨的立影,暗喻人類的處境。一種是社會關懷強烈的人道主義者,紀錄環境與人的關係。還有一種是純粹私人心情的投射,像是森山大道,把整個城市都變成展示慾望的地方。這次「大路上」並不屬於前二類,並不只是因為照片中人影稀少,而是被攝的人形並不具有一種普遍性。大部份的背景也欠缺指示性的資訊,所以也很難討論社會與人的關係。觀者很自然地去想像這是一種個人內在興趣的表現。一個顯見的特徵是這次展覽的照片空間感都十分淡薄,我們幾乎看不到一個有人行走活動的場域 。不過共通之處也就僅此於此,細心的觀者很快會發現個別攝影者的興趣差異甚大,彷彿他們並非併肩而行,而是孤單地走在大路上。

簡濠江是高雄奬攝影首獎得主,他的照片充滿了靜物的特寫,畫面柔美,宛如時間在空氣之中凝滯。李立中才剛榮獲2015年台南新藝獎,這次的街拍則是捕捉了一些相機所容易導致的高對比光線,讓尋常的招牌或是窗光變得格外的強烈,暗喻現代社會的孤寂。蕭又滋的照片充滿了細節,每一張照片之中都有部分與整體的構成關係,而全部照片又作為一種細節組成了更大的世界。鄭弘敬畢業於東京寫真專門學校,他的作品表現純然私密的視覺經驗,觀看者無法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視覺上的愉悅,然而一種更為純粹而透明的東西,卻展露出來,彷彿他作品的價值就是作品本身。陳以軒是近年來活躍的創作者,近期才受新加坡攝影節與台北美術獎的肯定。這次的照片前年在關渡美術館也展出過,他的作品帶有觀念上的戲謔,鏡頭前的手指與畫面融為一體,照片與照片之間也若有關聯,翻轉了原有觀看照片的方式。看這些台灣年輕攝影者的街拍作品,很難不感到雀躍 ,然而同一時間我產生了一些疑惑,而這些我觀看鄧南光或張才的街拍所從未感受的,我認為這與向內探求的攝影方式有所關係。

首先,我發現觀看這些照片我失去了街道的感覺,有可能是照片的光線與色澤美的異乎尋常,甚至讓人聯想到電影或商業廣告中所習見的視覺符碼,即便觀者仍然看到了街道,但也是一種場景意味濃厚的街道。另一原因則是,這些攝影者較諸傳統的街拍離「自然主義」更遠,他們利用特寫(譬如李立中的照片)、凸顯光影等技巧(譬如簡濠江照片中的高反差),強調了他們意識與圖像的關係,同時剔除了畫面中不相關的元素。這些精煉的手段再再顯示他們都是有經驗的藝術創作者,然而某種人行走在街道上的日常經驗–一種混屯的感知–也因此消失。

對我而言,街拍總是遊走在各種類型之外。我們很容易在編導式的照片中製造驚奇感,也容易在計畫型的作品裡敘述一個事件,但是街拍似乎兩方面都有所限制,有時街拍甚至於遠離了美的概念(這方面莫過於Eggleston的作品),但這正是街拍的魅力所在。在這個意義上,「街道」並不是一個空間的名稱,而是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信念:在某一時期人們相信一種未精煉的狀態(既指心態也是場景),可以反應人類的處境。以Paul Graham的街拍作品為例,他的照片刻意處於紀實與詩意的敘事方式之間,不論畫面如何的動人,觀者仍能從照片當中感受那是一個日常的、雜亂的街道,而這並非由於固守街拍類別的緣故,而是它所追求的美感必須要在這樣一個處境中完成。如果他的照片更為精練,那詩意般的靜謐必然消失。

鄭弘敬與陳以軒的創作也是精練的,但是比較起來他們仍保留意圖上的隱晦。一方面他們鏡頭的特寫比較少,場景的感覺保留較多。另一方面,如果所有圖像與既有概念的連結,是一種圖符建立的過程,那他們的照片似乎意在取消圖符,只是方法不同:前者讓圖像成為一個全然私密的經驗,而後者則嘲諷原來圖像的呈現方式。

另外一個由趨向內心所引發的問題是,這些街拍創作,不像前輩常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像是紀錄城市或土地,因此有時難以判斷照片之間的關聯性。有時攝影者會將照片有系統地排列,或是篩選出情境類似的畫面,簡濠江的照片就是這樣。這的確一個快速組織照片,並凸顯主題的方法,但也有其缺點。因為這可能會讓照片彼此無法產生關係,而只是孤獨的對應了一個宏大的主題。自嘲在此處或是一種化解的辦法,像陳以軒的照片本來就有諷刺的意味,拼湊在此不像是問題,反倒像是策略。但是如同所有諷刺性的電影,作者也必須面對意圖快速被揭露之後的危險。

弘敬與又滋的創作屬於另一情況,他們都沒有明顯的主題,因此表面上不存在主題與作品聯繫的問題,然而又滋作者的意識更為明顯,或許是由於主體都被安放在中間,而且視覺特徵都很強烈,讓人想像那是有一個觀察者發現了鮮豔的色調與有趣的細節,然後特意的按下了快門。弘敬的照片當然也有視角的安排與視覺上的特徵,然而那更像是弘敬自然的遷就了這些物品最適合表現的形式。所以如果就表現一非主題式的私人視覺經驗這一主題而言,弘敬的作品更為直接而強烈,因為他連私人意識都似乎消失,物件成為本來卻陌生的樣子,沒有什麼比起這個還私密而隨機了。

當我觀看這些攝影者不同的策略,我想起Ian Jeffery曾對於自由派的攝影師有所評論,認為他們以蒙太奇的手法暗喻人類的處境是有限的。但事實上,當人們野心勃勃的將照片成為某種隱喻,在拍攝者意識、照片畫面與照片主題之間就永遠會存在落差。只是當年輕的創作者更關注於內心之時,上述的類型與主題問題就更為強烈,這是當代的攝影家必須更嚴肅面對的,因為前人所拍攝的共同體,譬如街道、城市乃至人類在畫面中都不再顯著。當論者說他們是關注自我內在的一群人,我們必須注意,「自我」已經分解為各種意識與感官的過程,而所謂的內在,也與外在世界一樣複雜而多樣。或許針對這樣不同的取向。可以衍生更為特定的主題展覽,觀者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早已從大路上走向了不同的地方,一個只有自己,甚至沒有自己的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