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攝影展都要當代?


文 / 汪正翔

當代的創作者有一個最當代的經驗,就是幾乎所有的大展或是座談,都會冠上「當代」的名稱,從「當代新銳」、「當代台灣」到「當代日本」,表面上大家都不說,私底下卻都狐疑:到底「當代」是什麼?

就寬鬆的定義上,「當代」有三個意思:一是現代藝術的接續,二是同代持續在進行的創作、三是西方當前流行的藝術。很多時候那些冠上「當代」名稱的展覽指涉的是後兩者。我們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問題,當前持續在進行的創作有多少?如果呈現的是流行,究竟是哪裡的流行?是台灣的、非洲的還是美國的?以地域為單位的理由是什麼?即便加上一個西方,範圍也是大得不得了,且不說選擇西方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比較有意義的當代,應當不只是一個「時期」,而是一種「取向」。(不要相信那些取名叫當代可是跟你說當代只是一個時期的人,他只是懶得回答你。)譬如第一個「當代」的定義:作為現代主義的後繼與回應。但如果是這樣,策展人或是創作者是不是需要回顧一下現代藝術(主義),或著描述一下你所謂的當代概念或展品跟 1970 以後的諸多藝術發展有什麼關係,我常常懷疑當我們這樣做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去除掉「西方」跟「人還活著」這兩個因素,根本一點都不「當代」,譬如有一些冠以當代之名的現代主義攝影創作展。

造成這樣現象是因為台灣對於當代藝術的理解與西方產生了某種「錯位」。我們大多數人是身處在一個啟蒙以上現代未滿的社會,像是學校的美術基本上在浪漫主義之後就非常地貧乏。藝術圈中當然好一些,但是個別又有差異。如果以坊間所出版的攝影集為例,幾乎八成以上是那些現代主義大師,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台灣當代的攝影文化最前進也約莫是「現代以上,當代未滿」的狀況。如果就更廣義而言,大眾文化中的當代,其實是當代很早期的創作,像是觀念藝術、普普藝術,這些離現在快五十年的東西,仍然被視為前衛。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自然地會用一個現代主義的概念去理解西方更後期的發展。重點不在於個人認識的藝術家數量有多少、當不當代,而是我們的思維習慣。有一個我個人的經驗,假設一個學生今天跟一個美國的老師提出一個原創的企圖,他通常會先表示興趣,然後接著討論有哪些之前的攝影流派可以參照。但是如果他是跟台灣的攝影老師提出一個想要原創的概念,他們通常會要學生回到攝影的傳統之中,讓他們熟習之後再談創造。聽起來這就是一種基本功與創造力的兩難,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任何一個淺嚐創作的人大概都知道創造與基本功兩者都很重要,所以問題不是兩者的輕重,而是關心問題的不同。在現代主義的概念之中,讓藝術成為一個獨立之學是如此重要,它幾乎與人類存在的意義等同。而這個觀念來到東亞國家中,又加上一種後進的焦慮,所以原來現代主義中顛覆的、個人性的部分更降低,而鞏固藝術之學的念頭變得更強。簡言之,每一個在西方脈絡之中可能具有顛覆經典意義的學派,來到東亞之後可能都被當成經典來研習。如果翻閱一下台灣早期引介西方理論的藝術文章,幾乎清一色地擁戴形式探究為主的藝術專業,然後對於任何與此無關的因素(譬如民族、道德與心性)的摻入感到憤怒。他們引用的觀念是現代主義的,可是他們的態度卻不太像。同樣的在創作當中, 當我們不斷地舉辦當代展,不斷地追求當代,並希望建立建立一個台灣的當代之學,我們的目標是當代沒錯,可是卻不會變成當代 。

因為當代藝術,作為一個現代藝術反思,他討論的問題雖然五花八門,但是我們可以大致上確定那絕對不僅僅是藝術專業之學的建立,不是這種「本質」的問題,那比較像是現代主義攝影家的使命。以 “Image makers, Image takers” 這本當代西方攝影家的訪談為例,在書中沒有一位當代的攝影家會認為自己要建立一套哲學或藝術的宣言(實際上有沒有是另一回事),而這在現代主義時期卻是如此地普遍。反過來說,當我們將這些破碎的當代面貌,當成一套體系來吸收,我們可能注定就要徒勞無功。(類似由仁義行,非行仁義的概念。)

這或許就是對於「當代」的集體焦慮原因之一,如果當代真的像一般所理解,一切都是藝術,那當代不當代根本不構成問題。但問題是我們抱著一種虔敬的、建立攝影之學的企圖,去努力確定這個難以確定的東西,這怎麼會不讓人焦慮?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總是問自己是不是要熟習當代的全部內容,然後我才可以稱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但正是這個問題,讓我們可能更難以進入當代。

我並不確定這樣是不是一定不好,或是問題到底有多普遍?我只是在想,東亞國家開始西化也兩百多年了,而為了掌握西方之學,東亞國家常常有種「先學好,再談創造」的取徑,但結果也往往令人失望。譬如「現代主義」是當代的時候,人們就鼓吹先學好「寫實主義」,而「當代」是當代的時候,人們就先學習「現代主義」。到頭來我們永遠抱持著前一代的觀念然後去追逐「當代」,就像不斷在行舟上刻下當代或是當代之前的一個位置,卻永遠追不上當代。因為當代可能並不是一個位置,而是我們划船的方式。

那難道我們就不要專業或是不要當代了嗎?撇除市場問題或美術館因素不談,當代是否成為問題,仍然視個別創作的關懷而定。許多時候人們能夠迴避當代的焦慮,那是他們忽略了他們詢問的問題,其實跟當代是重疊的。譬如假設一個攝影創作者對於現代主義攝影本質的探問感到懷疑,他不再相信影像背後有一個更核心的主體,那他宣稱他與當代毫無關係,其實就有點難以使人信服。相反的,有些創作的確適合一些「當代」的形式,譬如去年攝影創作者吳孟真的展覽「可道地」中,她結合了一些裝置,並且運用了雕塑的概念,去營造一個刻板文化形象的理型,這些手法看起來好像當代,但是同時她仍然保留照片平面的形式,因為那有利於一種文化的檢視。攝影與當代這兩個元素在創作當中並沒有衝突,反而搭配得很好。

所以重點並不是我們要全盤地學習或不學習什麼,而是我們始終要相信個人作為創作的主體。這就像男女朋友交往,你喜歡對方,想要裝扮成對方喜歡的樣子,這都無可厚非,但是你不能忘記了穿著有穿著的脈絡,就像「當代」有「當代」的脈絡一樣。我們一切都談當代,就像每一次約會都穿燕尾服一樣,到最後並不會很帥,而是很怪。又或者,你真的很喜歡當代,那也無妨,就像戀愛中的人會詳細調查對象的一切,核對星座與命盤,創作者或策展人也至少應該思考 1970 以後哪些內容是讓你有興趣。當我們對於當代中的某一個細節有了感覺,也許我們就不會那麼執著於當不當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