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懸缺的主體








解嚴後成長的青年藝術家們,經驗著許多被符碼化的台灣主體,報章媒體上經常可見「發現台灣主體」、「凸顯台灣主體」等等話語,顯示我們的精神狀態中對台灣如何作為一個主體,以及如何能夠被看見充滿集體的焦慮。我們總是詢問「台灣的主體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回答,不僅僅由於現實的壓迫,也因為主體概念本身就意涵模糊。自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心物之說起,世界被哲學家劃分為自我確知為真的主體,與主體之外無法確知真實與否的客體。而後主體一詞更運用在哲學之外的領域,論者將國家、文化被譬喻為像個人ㄧ樣有著不變的本質。當人們說台灣沒有主體,就猶如個體失去了自主的能動性。60年代起,這種啓蒙式的主體哲學受到西方反現代性思潮的檢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乃至於後現代,都致力於破除一個本質的、中心的主體存在。主體並不是一個先驗、客觀的真實,而是各種知識、權力與文化被建構出來的結果。

有別於一般以為攝影作為證據的性格,攝影其實也參與了反主體的陣營。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曾經討論攝影作為一種新技術,如何挑戰了過往藝術觀。後者致力透過照片再現完整的對象(彷彿靈光),而前者卻把藝術從此任務當中解放。這個說法對於主體問題有兩個影響:一是藝術的主體,從對象轉移到技術本身。使得攝影從一種題材論中解放。另外,攝影與現場的紐帶也因此鬆動,照片不再是一個「再現」主體或是聯繫「現場」的工具。後現代攝影對於單一主體的懷疑更為激烈,例如瑪莎羅斯勒(Martha Rosler)從根本上反對紀實攝影「呈現」對象的可能,主體在此意義下只能是一種混雜的複數,無法通過照片或文字來代言。

基於上述的背景,當代攝影鮮有創作者仍然相信照片可以機械性地再現主體。即便近年來台灣攝影引入田野、檔案取徑,從台灣民俗之中考掘出台灣文化主體。此種方式與古典人類學利用照片為對象科學建檔已有不同,更多時候照片是作為一種個人與社會各種勢力交互影響的場址。然而透過攝影(創作形式)以「考掘」、「連結」、「支撐」與「譬喻」台灣文化(內容)此一論式仍然存在。創作者或是評論者從一個已經確知的台灣題材當中,提煉出藝術的養分。就此而言,台灣仍是一個靜待觀看的主體,而攝影成為了發現台灣、積累台灣文化的手段。

我們試圖反轉透過創作形式以發現內容的取向。相比於運用影像考掘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創作者排除了明顯可辨的台灣題材,更側重台灣主體有多少部分是受到技術支配與建構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主體是待定甚至懸缺的——如同在計算機系統中,一個變數的狀態可能是零與一以外的“null”,處於未定的狀態。直到開始進行運算使用時,值才被賦予。

此次展覽,六位影像創作者,從典型的台灣想像,進一步延伸到觀看的技術、符號的解構,知識的霸權乃至於其它認識與方法論上的課題,提供台灣主體在題材之外另一種創作意義上的審視。







策展人|徐詩雨、汪正翔
藝術家|余香瑩、李浩、楊雅淳、李承翰、倪灝、許戊德

展期|11/17 ~ 12/23
地點|海馬迴光畫館、絕對空間
開幕|11/17 1400 海馬迴光畫館、1600 絕對空間
座談|12/23 1400 絕對空間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蕭壠文化園區
協辦單位|海馬迴光畫館、絕對空間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