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建築攝影的魅惑:劉芸怡《城市幽靈》



文 / 汪正翔

攝影的曖昧之處在於它是一種既非空間也非時間的藝術,然而拍攝建築有時卻可以讓攝影看起來同時俱有空間與時間上的份量。

在時間上,建築是文化的結果,時間凝聚的樣態,而廢墟又是其中流行的題材,它可以表現人類活動的痕跡,或是人類的缺席,然後藉此更凸顯人。在空間上,攝影平面的性質雖然不會因拍攝建築而改變,但是透過拍攝不同地方,觀看者想像當中的空間得以開展。甚至於在美感上,建築也俱有優勢。它的構造本身就是美學的表現。如果特意將水平線對直,畫面的邊框與樑柱的關係很是容易出現一種形式上的關係。更不用說,重複拍攝一種類型的建築,可以發展出一種類型攝影的趣味。

然而這些建築所帶來的「好處」有時攝影家不見得要照單全收。譬如 Joe Deal拍攝加州的木屋社區,它表現空間之中人類與建築的關係,但是除此之外他並沒有強調建築的形式美感。Bernd Becher and Hilla Becher的水塔,它突出了形式,但缺少人類活動的暗示。Gursky的巴西國宅看來也是方方正正的,但它不是一個跨地區的計劃。Walker Evans的木屋很地區性,但並未揭露很多資訊,反而追求事物本身的超越性。這些作品並不貪婪的利用了建築的全部好處,但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傑出的攝影。

相反的,也有許多建築攝影會同時包含許多元素,形式的、歷史的、地理的等等。譬如沈昭良拍攝的電子花車,也有一點類型攝影的傾向,包括嚴整的線條,固定的角度。但在其它照片中,他將周遭環境帶入,讓作品報導性更多,反而與那些類型的照片有些扞格,汪正翔、蕭如君的《美國夢在台灣》,也是拍攝木屋,本來不算是典型的建築攝影,至少並沒有用那用那種大型相機,讓垂直水平線如此整齊。但是結果建築物的線條、黑白的色階仍然讓人聯想到那些過去的建築物作品,而這並非作者本來所願。又像是趙炳文拍攝台灣灌漿用的水槽,形式上很類似Bernd Becher and Hilla Becher,但是勾起更多現實上的興趣,而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衝突的。以上例子顯現,正是建築的豐富性讓建築攝影存在著危險。

劉芸怡的作品也屬於內涵豐富的,它拍攝伊斯坦堡、金門、三峽等地的老屋。嚴整的線條帶來形式上的美感、跨地域的拍攝引發一種建築、地理乃至歷史的興趣、廢墟與拼貼的方法凸顯了時間,以及背後人類活動的痕跡。然而正因為在每一部份都很完整,觀看的人會特別想要知道彼此匯聚在何處?

我發現這並不容易,因為那些形式的、歷史的乃至個人的元素是各自存在的。即使抽掉其中某一個部分,剩餘的仍能獨立。譬如整個展覽當中有一種傷時的惆悵,舉凡作者的文字、充滿人味的褐色調性、乃至廢墟本身都有這樣的暗示,然而我不太確定這與嚴整的線條、跨地域的拍攝之間的關聯性,或是這種惆悵是否因為其它的部分而有別於過往我們習慣的廢墟–展示時間的流變。我認為這個展覽真正特別之處在於這些廢墟因為拼貼的方式有了自己的時間進程,它並不是為了展示人類的軌跡,如果是的話,應該展現他從興建到沒落的當中幾個深具意義的時間點,譬如落成或毀壞。但這些建築已經荒蕪很久,拼貼的照片單純只是表現了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是完全與人無關的。

在一般意義下的時間的概念,本來是一種集體的變化。它背後暗示了有一個寂然不動的觀察者,譬如上帝或是我,使這些變化得以成立。當我們觀看照片,這種集體的變化表面上被破壞了,因為畫面中的人事物與真實世界的時間是有所差距的。但弔詭的是,攝影更多時候是加強了時間感,我們看到畫面中的年輕人,心中卻遙想那個真實世界中的老人,由是想到了變化,想到了我們自己。拍攝廢墟也有這樣的效果,看起來照片的時間與真實世界有了距離,實際上正是這樣的差異讓我們感慨現實世界中時間的流逝。但是當照片當中出現了另一種相異於照片其他部分的時間,它與真實世界的對照與關聯就被降低了,連帶著它對於觀者的肯定也消失了,就像逝去的情人開始了他的作息。如果說在這當中有什麼俱有幽靈的性質,並不是這些被廢棄的建築,而是觀看的人。

我不禁想,作者個人的感懷、建築風格的分析,乃至於不同區域形式美的發掘在這樣的觀點下似乎沒有那麼必要,因為他們所反映的是正常世界的時間,注視這些只會讓我們從那個幽靈般的場域,回到現實的脈絡之中。如果作者仍希望引發現實的興趣,那或許可以有另一個做法,譬如日前在北美館展出的未來戰爭博物館,作者也是使用拼貼的方式,結合不同時間的畫面,但是只讓它占畫面中的一小部分, 宛如相片之中的相片。結果是觀者對於現實的感懷仍然強烈,但卻不會感到作品本身無法支撐,而原因在於它是以譬喻的、甚至遊戲的姿態來呈現,例證之一就是它完全不隱藏拼貼的痕跡。反之,如果不同時空的對照是以一種嚴整精細的方式來進行,包括拍照的方法、學術性的分析、乃至於作品安放的形式。那它就會導引觀者要求更多現實與學術上的理由(譬如到底發掘一種區域的美學需要拍攝多少數量,或選擇對照哪些地方。)而單純的攝影作品通常很難勝任這樣的任務。

所以一切都關乎創作者的選擇,如果作者希望觀看的人能夠聯想許多現實資訊,那類型攝影的方式或許並不那麼適合,因為它與現實的關聯是透過一種更形式化的方式,而如果創作者希望觀者進入一個「投射內在精神空間的場域」,那也許作品之中就要減少資訊上的聯想。如果創作的目標是進行發掘某種區域的美感形式,類似文化人類學者所從事,那普查的範圍就必須更加擴大與講究,而個人的感懷就很難藏身其中。不論目的為何,攝影者都必須抗拒建築在現實、美感與意義上各方面的魅惑,如此才能「對事物本身超越」,這是我認為建築攝影最大的挑戰與最吸引人的地方。


時間:2014/08/02 - 2014/09/21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F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