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攝影與工藝:從姚璐的作品談起


文 / 汪正翔



近年來常常聽到有人提到攝影作為一種工藝,這讓我想起了姚璐的作品。姚璐的攝影作品在2008年巴黎攝影博覽會獲獎,他用攝影的手法將實景拍攝如中國傳統的青綠山水一般。但諷刺的是那些繚繞在山間的雲霧,竟然是污染的煙塵,在仿古的面貌背後其實是環保的意識。

坦白說對於這系列作品我一開始有些排斥,一方面我聯想到那種以東方情調為主題的作品。另一方面這些照片帶有濃厚的工藝性,不僅僅是由於他選用了一個復古的工藝風格,很多藝術家都曾利用舊的藝術風格來展現新創意,這並不是問題。而是青綠山水的模仿與創作主題的關係並不強烈。它只是作為一種醜惡現實的典雅對照。我們可以想像即使將這些照片處理成南宗畫的風格,譬如郎靜山的照片那樣,它的環境意識與諷刺性依然強烈。這個情況有點像在米粒上刻字,重要的是展現高超的技術,而非可以呈現什麼畫面。這種與理念較無關關係的技巧,正是工藝的主要特徵。

但是如果檢視工藝此一概念,就知道它在歷史當中並不總是低下。事實上,它週期性的受到推崇,甚至有時與藝術平起平坐。而且在不同時期,工藝被推崇的原因也有不同,譬如在希臘時期,工藝與理智的概念是相繫的,強調工藝帶有一種強調理則的意味。而在十九世紀,工藝與初民藝術  相連結,代表一種美學進化的發端。像蔡元培就曾想透過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當中的工藝性,以證明中國也有美術。

近代對於工藝性的強調比較複雜,一方面現代主義以降,對於媒材的重視與對精緻藝術(fine art)的反動,本來就容易讓藝術家傾向於工藝。而後現代以來,隨大眾文化在藝術內涵中日漸重要,作為大眾文化內涵之一的工藝自然更讓人感覺親近。更不用說諸如身體藝術、或是左派藝術,都可以在工藝當中找到資源。藝術此時不但不要與工藝區隔,還要強調它就是工藝。

當代攝影者也喜歡說攝影就是一種工藝,但是攝影者強調工藝性的原因稍有不同,通常論者並不是在追求對於精緻文化的反動,也不一定有左派的立場。那為什麼要強調攝影與工藝的聯繫呢?我認為這反映了攝影對自身地位的憂慮。這個情況其實與民初中國藝術家的情況類似,當中國畫家面對西方藝術,他們第一時間被震懾的並不是觀念的部分,而是西方繪畫在物質材料,與規制化的技術的成熟發展。用現代的話語,他們所欽羨的即是藝術專業,但在當時他們必須透過一個東西來想像,工藝正是在此時被人所注重,因為它好像對於物質與規制都有講求。凡是與工藝接近的藝術門類,譬如界畫、工匠畫乃至於青綠山水,也連帶於此時地被提高地位。而與工藝性相對的,譬如強調思想與性靈的文人畫自然被他們所排斥,因為這讓中國藝術遠離了工藝。而遠離工藝,在他們的理解,就是遠離了美術。

這種想法如今看來當然有些粗糙,因為西方美學的成就並非只奠基在工藝性的技術或物質的改良上,當時很快地就有人提出西方現代主藝術加以反駁,以此證明與工藝相去甚遠的文人畫,其實就其抽象性與表現性來講,更符合現代主義,因此也更具有藝術的優越性。然而,強調工藝性的想法有一點仍然保留下來,就是透過規制化的技術以證明藝術性。當攝影者強調攝影藝術的工藝性,其實承繼了這一點。攝影是一門工藝,意味著攝影的內涵是複雜而且紮實的,因此夠格作為藝術,特別是藝術專業的一份子。它所相對的,是過度講求觀念、或是以為攝影十分簡易的態度。

回過頭來看姚璐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工藝性固然與主題缺乏內面的關聯,就畫面表現而言按照山水畫的標準也不特出,但是他在攝影與中國繪畫試圖進入藝術專業這個脈絡上有著意義,不僅僅因為他用攝影達到繪畫的效果,也因為他選用了帶有工藝風格的北派山水的風格,帶有一種專業的氣氛,而如前所述,這個氣氛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相對而言,他也讓西方人方便理解東方。我們很難想像在中國傳統藝術當中,那種沒有明確技術內涵與形式風格的作品,可以被當代藝術所關注。我們也很難想像一個遁世而非入世的主題(後者如關心環保),會被視為一個有份量的攝影創作。工藝,就像一個中介之物,讓東方藝術藉此為西方攝影所想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