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Sungseok Ahn《歷史現場》


文 / 攝影 汪正翔


寫給正在發生的攝影事件(2015年,2月)

一、阮璽,《院喜.Happiness in a Courtyard》

近年來好多人談手機攝影,市面上也出了幾本手機攝影的書籍。《院喜.Happiness in a Courtyard》是其中比較嚴肅的攝影創作。

本來攝影與器材的關係就很密切,攝影者都熟悉萊卡帶來的影響,但並不是說攝影器材一定要順手,有些攝影師也會選用一個不方便的方式,譬如用大型相機來街拍,結果反而出現了某種迷人的緊張感。因此重點並不是器材本身的流行,而是器材特性是否與創作產生關係。

然而現在所看到的手機攝影,我並不清楚為什麼一定要用手機拍攝。通常他們是一些生活的隨拍,畫面比較柔美,像是在表現手機的機動性與生活中的小確幸,然而似乎用小 DC 也辦得到。有時照片會經過精細的處理,我甚至覺得他們拍的逼近了單眼的效果。此時手機在畫質上的缺點連同特性也一併消失。即使那些照片也可能拍得極好,譬如捕捉了線條的趣味或是光影的變化,然而觀者無法了解使用手機的理由是什麼。《阮喜》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一方面,相對一般手機攝影似乎顯得更為嚴整而精細,證明了手機攝影創作可能企及的專業程度,但另一方面也讓手機的特性不免模糊。

對我而言,使用手機創作的理由不是在器械表現上,特別當手機與小 DC 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更是如此。手機創作應該著重在社會文化上的意義。譬如它在生活之中如何被應用,它與消費產業的關聯,以及它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的位置。這才是我們期待手機攝影的理由。當然我們也可以毫無理由地使用手機拍照,然而在一個消費社會之中,當廠商從各種層面去提高產品的價值,譬如生活、譬如溝通,我總覺創作應該是一個特別的領域,所以我們也期待創作者告訴我們使用手機在手機流行之外的理由。

二、陳順築首次大型回顧展《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

照片在現代藝術之中往往作爲一種原初的、未精煉的、等待被處理的對象。像是陳順築的作品中,照片就像是記憶的譬喻或是借代之物。當攝影成為這樣的角色,通常它的內容就不是那麼重要,譬如照片裡面人物的面容、發生的事件。有時候甚至創作者乾脆用其它裝置蓋在照片,或是在照片的前景有一個遮蔽物,讓遠方模糊。

我發現這非常的有趣,照片過去總是引領我們前進,像是最近出版《讀.攝影》,攝影的歷史有如一個不斷深化複雜人類狀態的進程。固然攝影表現對象這件事經常被挑戰,但是相信攝影可以多說出些什麼,這件事是不變的。但是在陳順築這些創作當中,攝影看來就像回憶一樣,與我們有著遙遠的距離。這不僅表現在「回憶的距離」那一組作品上,其它創作當中,當某個現成物掛在照片上時,也會感覺照片是薄弱的、會耗損的。

純攝影的人很難這樣處理,通常攝影家必須相信攝影是可以說些什麼,所以才會選擇單純以攝影作為創作。但結果是我們不僅肯定了攝影,也肯定了以對象表現意義,然後再肯定了以捕捉對象為主要活動的視覺。或者其實我們是反過來,先肯定了視覺,然後攝影,然後對象。這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關於家族或是土地的攝影通常充滿溫情,因為它們已經預先被肯定。然而在陳順築的作品之中,家族像是某種陌生的巨獸,令他嚮往卻又無法觸碰。我想到佛洛伊德也常用巨獸一詞。

我發覺整個展覽都有一種心理學試驗的感覺。他並不是想要從什麼地方得到慰藉而已,而是對於這種心理之中的對象感到好奇,而這是我們平常最不會懷疑之物,如家族或是回憶。我們不會真的去凝視它們,所以我們不會發現它森然難解的一面,也不會發現我們與之並非一體。

三、Sungseok Ahn,《歷史現場》

Sungseok Ahn 利用投影裝置,將古蹟舊日的照片好像疊合在今日的建築旁邊,雖然舊照片的投影大多是黑白的,但是相對於都市的風景卻更生動。我猜想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投影的光線比較強烈,加上方形的邊框,有一種窗景的暗示。而人對於窗景一般而言總是信以為真,並且有所期待。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城市的景貌被處理得很冷調,看起來就像背景一樣。當然,我們對於現代建築已經麻痺也是原因,而古蹟反而帶來異國的刺激感。所以這個展覽最後不免有一種懷古情調,就像照片過去帶給人的,讓觀者覺得冷冰冰的都市叢林之中有一扇窗,可以引領我們到靜謐的地方。

但是除此之外我很難有更多感覺。由於投影本身就有一種製造不同時空的特性,攝影也是,只不過攝影的過程比較慢,無法及時地播放出來。當創作者利用投影與相機創作,觀者很自然地就會感受到時空的變換。然而當我們想進一步得到什麼時,卻發現圖像本身帶來的刺激其實是比較少的。我們並無法從畫面當中,得到超出時空變換這個概念的什麼。

我看過另外一些拼貼的作品,感覺起來更為複雜,像是之前在北美館展出的「戰爭博物館」,創作者就在一些紀念雕像的遺址旁邊,貼上不同時空的畫面。不同於《歷史現場》攝影家很精細地將不同照片彌合在一起。這位作者讓拼貼的樣子被保留下來。對於觀看者而言,這就像在說,我在拼貼但是我並不在意讓你知道。結果手法本身的痕跡反而淡化了。相反的,當攝影者致力將舊照片裏的建築與實景串連在一起,雖然我知道那很費工,可是反而讓觀者覺得太過刻意。

投影真正迷人之處在於,它有一種與相機相反的邏輯。當相機被動承受光影並將之固定下來,投影卻是將固定下來的光線投射出去,所以當它與與攝影結合的時候,好像帶回某種東西再呈現給觀者。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投影會與景物融合,然後產生一個新的畫面。在這一點上,Sungseok Ahn 並沒有著墨太多。他固然很精細地將兩種畫面結合在一起,然而他們依然是兩種畫面,就像我們真的拿了一本老照片書,然後走到現場與現代的樣子對看,那得到的感覺是類似的,只是在作品之中更細緻了一些。劉芸怡的「城市幽靈」相對而言就複雜的多,拼貼而成的畫面成為了另外一種存在。

四、伊恩傑佛瑞(Ian Jeffrey),《讀,攝影》

《讀.攝影》是繼《攝影簡史》之後另外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攝影書籍。特別對於台灣的讀者,我們比較少看到左派立場的攝影史書寫。在這本書當中,照片放在脈絡中解釋這件事是細緻而且並非理所當然的。一張照片的意義,是照片攝影技術條件與生活處境的交互作用。但是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 Jeffrey 盛讚那些超越時代與環境限制的心靈。

由於這樣的觀點是比較少見的,我們也可以由此檢視過去對於攝影的看法。我認識攝影和許多人一樣是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伊文斯(Walker Evans)、柯特茲(André Kertész)等人開始。在 Ian Jeffrey《讀.攝影》當中,他將這些人歸類為自由派的攝影師,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將人置於某種生活的背景當中,然後探究一種人類本質性的問題。或許出於一種更強烈的社會意識,他認為蒙太奇的手法有一種限制性,他們能透露的資訊是有限的,至多是暗喻性的。

我雖然仍然喜愛 Walker Evans 等所謂自由派的攝影師,但是看完 Jeffrey 的評論仍然覺得很有啟發。因為我很少將這些我喜愛的攝影師視為某一種取向,我認為他們就是高峰。但事實上攝影中的各種取向本來都有其限制,好的攝影師有時候不見得能提出好的解答,而是他問了一個問題,然後選擇了一個最好的方法去探問。對於攝影感到無力的人可以翻翻《讀.攝影》,你會發現在一個錄像蓬勃發展的時代,照片仍然未臻完美,因此仍然有話可說。


文字、攝影:汪正翔

【汪正翔】
攝影創作者。目前看得見,會按快門。

部落格:http://seanwang.4ormat.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