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攝影與道德

最近網路上有一段影片是關於白色恐怖時期的監控。在片子的結尾,工作人員告訴這些曾經被威權政府監控的當事人,他們剛剛在閱讀檔案的時候,也被隱藏的鏡頭所「監控」了。這個安排有人覺得不妥當,但也有人認為透過這種被監控的狀態,讓人反思監控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被拍攝者不知情的攝影

在評價這件事對錯之前我想先回顧攝影史。攝影師在拍攝對象不自知的情況下拍照所在多有。譬如拍攝盲人,在Geof Dyer《持續進行的瞬間》,他特別有一個篇章是在討論攝影師拍攝盲人這件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攝影大師,譬如Walker Evans, Lewis Hine或是Diane Arbus,他們都拍過盲人的照片。這件事情太詭異了,為什麼那麼多攝影師喜愛拍攝盲人?傑夫戴爾提出一個解釋是,因為攝影師想要拍攝被攝者未被意識到自己被拍攝的純粹狀態。(有攝影家為了實踐這個目標,甚至偽造了一個偷拍的裝置。)最極端的例子就是Paul Strand拍攝盲眼婦人的照片。一個盲婦胸前就掛著一張標示著Blind的牌子,它讓觀眾無從逃脫那個他就是一個盲人的觀看角度,你甚至不能去欣賞照片的美感、或是某種抽象的狀態,因為照片之中都沒有提供這些,他直白的告訴你,我是一個盲人。我們或許會對此感到不快,但攝影師想要詢問的是,一張照片究竟是由拍攝者決定還是由被拍攝者決定?

參考圖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ul+strand+blind&tbm=isch&source=iu&ictx=1&fir=CHlD8hAIxhaclM%253A%252C0sZlxA_gJRyc_M%252C_&vet=1&usg=AI4_-kSBdqq5BfpllMFaobsbRhXOHw3new&sa=X&ved=2ahUKEwiwg7HV58HjAhWKHaYKHV2hBfsQ9QEwAHoECAkQBg#imgrc=CHlD8hAIxhaclM:

另外一個更有名也更爭議的例子,就是Diane Arbus拍攝那些精神病患的照片。這些照片令人恐懼之處來自於被拍者對於自身存在狀態徹地的不自知。乍看之下,許多Arbus的拍攝對象,他們都直直的面對鏡頭,有一種坦然無畏的態度,有人甚至認為Arbus呈現殘疾人生命的光釆,但實際上並不是。因為這些人的坦率不是因為他們全然地了解整個拍攝的情況,或是對於Arbus有深厚的信任,而是反過來,他們可能全然而且永遠不能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這就是為什麼Susan Sontag大動肝火的批評Diane Arbus的照片就是特權就是消費的原因。只有Arbus可以看到他們怪奇,但是他們自己看不到。

有的時候Diane Arbus並不是拍攝精神病患,但是它ㄧ樣傳達不自知的恐懼。以她最有名的雙胞胎的照片為例,對我而言那個驚悚之處來自於雙重的不自知。第一個是這兩個小孩的不自知。他們在現實世界當中應該對於雙胞胎這件事有所認識(但說真的雙胞胎究竟是什麼),但是在照片裡面,或著說在視覺呈現上卻是另一回事。他們直直地面對鏡頭,站姿僵硬然後彼此沒有任何互動,看起來就跟一個不知道自己是唐氏症的人面對鏡頭大笑ㄧ樣(Arbus另一張照片),他們也不知道旁邊有一個跟自己極度相似的人。第二層不自知在於我們不確定裡面的小孩是不是兩個人。我們理智上當然知道這是雙胞胎,但是在情感上,我們覺得那可能是同一個人的鏡像,或是某種不知世界的生物的群像,這是雙胞胎跟鬼聯繫在一起的某種原因,它暗示了一個人以外的世界。

參考圖片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diane+arbus+twins&tbm=isch&source=lnt&tbs=isz:l&sa=X&ved=0ahUKEwiR-cHj58HjAhVKa94KHdSlB4wQpwUIIg&biw=1024&bih=470&dpr=1.25#imgrc=srvA_0YVa5JewM:


創作是道德的例外

上述的照片觸及藝術與道德的問題,我們其實可以把它限縮在藝術有沒有例外的問題,也就是一件事情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有道德疑慮,但是在藝術上我們卻不確定的問題。為什麼要這樣的限定是因為,討論到藝術與道德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討論藝術在一般意義上其實是道德或不道德,第二種是藝術經過了某種轉化,讓它變得道德或是更不道德。後者往往更為重要,因為要了解藝術在一般意義上是否道德,必然需要先了解藝術自身的過程是什麼。當我們說所有藝術都是社會行為,這句話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討論的是即便這是真的,那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行為。

我們舉例來講,暴力通常是不道德的,但是暴力的藝術卻不一定,而要了解暴力藝術是否可以是一個道德律的例外,我們就必須去理解暴力藝術是什麼,也就是從暴力到暴力藝術中間有什麼樣的運作過程。拍攝不知情的對象也是如此。它在一般情況下被視為有爭議的,但是作為創作卻可能被允許,因為創作有一個轉化的過程。過去的藝術對此有一些說法。譬如現代主義攝影家當他們拍攝殘疾人士的時候,他們認為他們並非在拍那一個人,而是拍一種超越那個個人的狀態:它可以是純粹藝術形式,也可以是譬喻普遍的人類。我們不一定要認同這個說法,但是那是一個說法。簡言之,現代主義把藝術行為與一般行為區分開來,藝術於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王國,一方面固然藝術家好像不受道德拘束,但是另一方面藝術家必須面對有一個更大的律法,也就是藝術自身的律法。所以當過去人們質疑一個藝術是否道德時,現代主義的回應方式是,這是for藝術,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偶而聽到這樣的說法。

藝術只是社會行為

但是當這套現代主義的說法逐漸式微,更多時候,創作者不敢大聲的說自己做的是藝術,或著說即使是藝術,但是也不敢說與一般的行為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那聽起來太像現代主義者了。於是藝術成為了社會的行為,與道德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而緊張。它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面是帶有「道德風格」的藝術,如當代議題型創作:許多作品同時具有社會關懷、宣傳的作用。另一個是運用「藝術手法」的社會行為,譬如運用各種創意手法宣揚理念的網路影片。就像這部紀錄片ㄧ樣,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藝術創作,因為它並沒有呈現很複雜的藝術機制,但是我們好像也不能說這是一個廣告,因為他沒有明顯的商業意圖。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結合創作手法、商業風格與議題宣傳的一個行為。

這是整個問題最複雜的地方,因為當不能明確的指出這是創作,我們就無法用創作的理由去說明這可以是一個道德上的例外。換句話說,「藝術歸藝術,道德歸道德」的說法在當代社會中失效了。它直接的影響是,因為道德問題沒有「大寫藝術」的庇護而變得尖銳,所以藝術家開始去做比較沒有道德爭議的事情(不好的結果就是政治正確)在根本上取消藝術在道德上的疑慮。可是反過來說,正因為這整件事情有強烈的道德目的(促進轉型正義),所以觀眾也可以宣稱,在一個更高的道德關懷上,秘密拍攝這個瑕疵是可以被允許。

而回顧攝影史或許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思考這個當代的現象,因為自攝影術發展成熟以來,它面對道德爭議的題材時,一直擺盪在作為一個藝術手段(因此可以是道德的例外),跟它有更高現實的關懷(拍攝盲人可以喚醒良知)兩種理由之間。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攝影並不能免於道德的法庭,除非攝影提出一個道德之外或道德之上的理由。在這個意義上,被拍攝的對象也許有不自知的時刻,但是拿相機的應該知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