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劍雨

劍雨不是那種很深刻很藝術的大片。論動作比不上臥虎藏龍考究,論氣氛比不是一代宗師,但是我就是喜歡它,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武俠片。為什麼?

劍雨的劇本有點中西混雜的感覺。雖然時代設定在中國古代,但是內容說的是一個殺手退隱江湖,想要過正常的日子,過去並不放過她,不免讓人想到許多好萊塢片。所以劍雨的特別之處不是主題,而是它回答的方式。如果這部片的核心問題是,人可不可重新來過(用主角的話就是我可不可還有一個新的人生),那答案已經給出來了。事實上楊紫瓊所飾演的角色從一開始,當老和尚叫她不要執著,她就決定放下,但是不放下的是她的過去,這些過去幻化做各種執著的角色,他們想要復仇,想要變戲法,想要成為男人。他們對於細雨的糾纏,其實就是執著對於人生的糾纏。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很無奈的狀態,我們自己想要重新做人,但是過去的自己並不是說放就放。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從自己或是細雨這個角色移開,然後觀看那些圍繞在身邊的人。我們會感覺他們並不是一種宿命糾纏般惱人的存在,他們確實各有執著(這些執著也包含了想要開始新的人生),但是這個執念卻讓他們變得更具有人性也更為可愛。譬如我為什麼一個人就是想要把戲法融入武功,為什麼到敵手家中就是要煮一碗麵。套句火箭隊的話,他們都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我們會說這是編劇賦予了他們人性,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這件事為什麼讓我們覺得被撫慰。我覺得重點在於觀看人生這件事。中國式的文化有一個特色,就是沒有真正的解脫,因為中國文化不相信超越性這件事。所以即使在片中一開始就引用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到底主角聽不進去,因為整個文化都聽不進去。但是中國文化怎麼看待人世間無窮無盡的痛苦?按照李澤厚的講法,就是把人生當成審美的對象。以前我覺得這句話很空泛,但是我想起赫塞在《生命之歌》的結尾說:

「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心遠離生活,但是我們可以塑造我們的心去超越偶然,從而不屈不撓地凝視痛苦」

所謂塑造我們的心,就是藝術創作,凝視痛苦就是把生命當成審美的對象。如果用更白的話說,赫塞還有中國式的文化把人生當成了一場戲,每一個人既是觀眾也是角色,所以一方面人可以靜觀自己的生命,一方面把靜觀自己的生命又當成這個角色的意義。最足以說明劍雨當中的「觀看」的是,當轉輪王被細雨打敗,他看著自己,細數身上的創傷,然後用原本的聲音說「妳竟然砍中我十一劍」。我認為在那個當下,轉輪王開始觀看自己,他放棄了自己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的執著,回到了那個自居卑賤卻練就一身武藝的他(也是一個角色),他正在讚嘆竟然有人有如此高的功夫。

這跟西方宗教把人生當成演給奧林匹亞諸神或是上帝的一齣戲不太ㄧ漾。古典西方戲劇中的一個主題就是並不知道人類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知道為何會遭受這麼多的磨難,他們的救贖來自於被自己以外的存在注視。所以我猜一個基督徒或是印度教徒,他們觀看這部片可能會充滿了疑問.譬如細雨為什麼折騰了半天才能真正得到平靜,張人鳳為什麼折騰了半天才能放下仇恨,綵戲師為什麼一定要把武功跟變戲法連結,雷彬為什麼臨死都要吃一碗麵。為什麼這些人被罪孽與偏執所折磨,但是又從罪孽與偏執之中得到寬慰,為什麼人生要忙這一遭。但是對於中國文化來講,意味深長地去觀看人生白忙著一遭,本身就是人生的意義。

然後我想到照相。大家以為攝影師不是捕捉眼前的對象,要不就是表現自我,但我越來越覺得這兩件事都不是,攝影最迷人的部分,就只是觀看。觀看那些高貴的人、貧賤的人、深愛的人、厭惡的人。看著久了,你與這個世界好像產生了一審美的距離,但是你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也沒有發現這個世界背後某種本質,如果說這部片對於我的攝影有什麼影響,我覺得就是讓我帶著情感的觀看這一切本來的樣子,然後期待有一張照片它最美的地方就是「就這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