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普利茲攝影展,人多到爆炸。發現新聞攝影幾乎形塑了一般人對於攝影的全部印象:捕捉偶然、有故事性、有飽滿情緒與張力,以及過度膨脹的意義。問題並不在於這些原則是否恰當,就像我們不會用純文學的標準去檢視新聞報導一樣。問題是為什麼這些原則成為大多數人以為的攝影(有好多人會以為好照片就是有故事性),甚至在藝術攝影之中也受到影響。
由此觀之,新聞攝影並不是一種類型,它是攝影的原型(攝影作為快門藝術最直接地展現),或是揮之不去的陰影。而許多藝術攝影幾乎可以視為新聞攝影的反面,譬如避免偶然、使畫面不那麼sentimental,避免可以直接轉換為文字的故事性。
我曾經看過一本攝影集,叫做afterward,就可以視為對新聞攝影直接的挑戰。他拍攝許多事件完成之後的樣態,譬如關閉的車門、閑置的街道。我覺得非常有梗,就買了下來。但是我知道這種嘗試很難成功,因為攝影傳達資訊的有限性,使得攝影總是得仰賴一些強烈的動作或是偶然瞬間,再不就是濃艷的色彩,而這些一點都不像是某個瞬間之後,而就像是一個意義的片刻。
當然還有一種對抗的方法,如果畫面必須會有瞬間,那就讓這個瞬間的意涵變得模糊,觀者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完整的情緒,也不清楚現實與照片之間的對應。現代攝影的藝術性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此曖昧之上。
但有時我會覺得這些藝術化的手法都想太多了,攝影本來就沒有確切的意涵,新聞攝影中情緒與文字所表現的指向性,其實正是說明了沒有這些攝影本身有多麼模糊。就拿俗到爆的飢餓非洲小孩照來講,如果不帶著任何預設的情緒,像片本身並不會讓人覺得悲傷,反而會有某種驚駭感。我們會掉淚,是因為我們想到畫面所指向的現實世界。
我所認為好的作品就是可以利用人預設的情許與聯想,製造新的矛盾。攝影不能說明什麼,那才是攝影意義的起點。
由此觀之,新聞攝影並不是一種類型,它是攝影的原型(攝影作為快門藝術最直接地展現),或是揮之不去的陰影。而許多藝術攝影幾乎可以視為新聞攝影的反面,譬如避免偶然、使畫面不那麼sentimental,避免可以直接轉換為文字的故事性。
我曾經看過一本攝影集,叫做afterward,就可以視為對新聞攝影直接的挑戰。他拍攝許多事件完成之後的樣態,譬如關閉的車門、閑置的街道。我覺得非常有梗,就買了下來。但是我知道這種嘗試很難成功,因為攝影傳達資訊的有限性,使得攝影總是得仰賴一些強烈的動作或是偶然瞬間,再不就是濃艷的色彩,而這些一點都不像是某個瞬間之後,而就像是一個意義的片刻。
當然還有一種對抗的方法,如果畫面必須會有瞬間,那就讓這個瞬間的意涵變得模糊,觀者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完整的情緒,也不清楚現實與照片之間的對應。現代攝影的藝術性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此曖昧之上。
但有時我會覺得這些藝術化的手法都想太多了,攝影本來就沒有確切的意涵,新聞攝影中情緒與文字所表現的指向性,其實正是說明了沒有這些攝影本身有多麼模糊。就拿俗到爆的飢餓非洲小孩照來講,如果不帶著任何預設的情緒,像片本身並不會讓人覺得悲傷,反而會有某種驚駭感。我們會掉淚,是因為我們想到畫面所指向的現實世界。
我所認為好的作品就是可以利用人預設的情許與聯想,製造新的矛盾。攝影不能說明什麼,那才是攝影意義的起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