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加德滿都的秘術

當我第一次踏上尼泊爾,其實我感覺茫然不知所措。確實這裡的景色很特殊,所有的建築彷彿都停留在前現代的階段。這裡人看起來也完全不同於我所熟知的東方人或西方人,我勉強可以給出的形容詞是南亞,或是想起國中歷史課本講的亞利安。按理來說,作為一個攝影師我應該覺得無比的興奮,但是我卻完全卡住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聽過、看過太多對於異國情調的反思了。譬如對於19世紀西方獵奇攝影的批判。西方人跑到埃及、南美拍下一張張異國的風土人情照片,然後印製成明信片,放在英國的某些商店當中,讓來來往往的人們在刻板的像像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之同時,對於自身文化與世界重新產生了認同。我又想起來早年台灣攝影師常常到蘭嶼拍照,他們捕捉當地人純樸的容顏,彷彿作為當時剛進入現代化階段台灣社會的對照。我還想起了大眾攝影當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少數民族花布、頭巾嶼第三世界小孩的容顏。這些東西太常看到也太常被批判,以致於我不知道我要拍什麼了,我深怕每一個我覺得好看的畫面,其實都潛藏了好看以外的偏見。

這是一個紀實攝影的老問題了:我們如何宣稱照片可以代表什麼?譬如當我來到一座古城,我眼前有好多景象,當我選擇拍攝一張具有文化內涵的東西,其實我是想透過這個畫面切入那個文化甚至代表它。我希望讓看到這張照片的觀眾可以從這張紙,聯想到比這張比更厚的東西。但是照片真的做得到嗎?Martha Rosler曾經就這一點寫文章而且做作品來反駁紀實攝影。照片並沒有辦法代言一個地方、文化,更無法代言人真實的處境。

如果不談攝影觀念,用照片來代表一個地方也是頗有問題。在加德滿都的時候,有一天下午沒有排活動,所以我就跑到大賣場去晃,結果我有一種全新的感受。過去幾天因為都是去古城,所以看到的都是很破很舊的街道,還有很窮或是很有藝術家氣息的人。可是今天我在賣場裡,我看到一堆光鮮亮麗的年輕人,我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我昨天就結束駐村,我就會覺得尼泊爾是一群老人跟藝術家。所以我到底要選哪種人來代表尼泊爾,是身穿全球資本主義下的流行大廠推出的球鞋的年輕人,還是在古城裡面穿傳統服飾面容滄桑的老人?老實說我回答不出來。因為我回答不出來,所以我放棄尋找具有代表性的照片這回事。

這種對於既有框架的無力之感,不僅僅發生在個人的視覺之上,也發生在國家的層次。我們都習慣以宗教、種族與文化去定義一個國家的人,但是在尼泊爾這不太行得通。因為這個地方的語言、文化與宗教太混雜了。最足以說明的一個例子是,當現在的尼泊爾政府試圖加強國民的國族認同時,他們標舉的並不是一個文化、精神或是宗教,而是他們是未被殖民因此自始至終都是獨立的「國家」。仔細想想這個說法無異於說,我們之所以是獨立的國家原因,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沒有什麼更能夠反映試圖掌握一個地方特質是多麼的困難。

加德滿都的藝術也沒有一個想像中清晰的文化特徵。在我短短停留的一個月,我大部分接觸到的人都是藝術圈的人,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與空間的負責人等等。他們給予我的感覺當然有些是特殊的,譬如通常他們很年輕就開始經營事業,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沒有獲得政府的補助。他們談起藝術也跟台灣有點不太ㄧ樣,比起我們喜歡說的媒材、形式、思維、關係、向度等等,他們更常說的是如何創造一個社會的討論,或是如何影像社會之中的人。但是同一時間,我覺得他們又讓我覺得熟悉無比。譬如這裡的藝術家討論身體政治、社會參與。譬如這裡的藝術團體彼此之間有一些爭吵,又譬如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大型的藝術活動,然後懷疑這跟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什麼關聯。

因為這些經驗,我覺得我並不是來到了一個「異地」,這裡有著某種我所不知的神奇秘術,只要我掌握它,我就可以為我自己僵化的藝術與生命帶來轉變。我的意思是,收穫或是反映這件事太過於困難了,而透過鏡頭更是如此。事實上,攝影面對「對象」這件事很早。早在當代藝術開始進入社會之前,攝影每天都在處理這些:如何面對民間習俗、如何面對異國文化,如何避免獵奇,如何將文化考察轉換成創作等等。我不是說攝影找到解答了,恰恰相反,攝影的歷史證明了這些問題有多難。所以每次看到某些當代藝術用一種勇敢無畏的態度去採集民間、異國元素,去說道德、社會與藝術必然沒有分別,我就會覺攝影應該可以提供一些經驗(同時也覺得攝影像個老人。)

歸根究底,這是一個藝術與世界(社會、現實、在地文化)之間的問題。攝影(或藝術)可以處理世界嗎?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如果作品是一組文化密碼,那具備文化背景的人就可以從解碼過程之中體會趣味甚至於得到智識上的樂趣與文化的想像。所以像Susan Sontag或是Martha Rosler那樣氣呼呼其實是不必要。照片確實可以傳遞文化內容。但是如果今天的問題是,攝影創作的目的是回應這個現實世界,我覺得答案就很難講。

一個原因如前所述,是關於作品多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代表現實的問題。我想再引一段郭力昕與阮慶岳對談時的一段說法:「郭力昕:「我引Rosler的話是指,做古典攝影也好、新紀實攝影也好,都一樣的,要看你的宣稱是要做藝術,還是關於社會議題或政治議題的東西。國內外的攝影家都不乏這樣的例子,就是Rosler在講的,從現實題材中抓取一個藝術元素來表彰自己的一種敏銳度等等這種藝術語彙的展現。但是當他在談作品的時候,從來不談他的藝術,都是在談他的照片裡面的這些人,他們的處境是怎麼樣的。而有時在看某些作品時,那樣的訊息是看不到的。照片裡的那些人是在那個地方沒錯,但你能看到的只有創作者的藝術表現。我願意接受你說這裡有我的道德主義(笑),這我也沒辦法否認,但是我覺得創作者為何不就老老實實說自己在做藝術呢?是沒有關係的,但拿政治社會議題來作為個人藝術創作的包裝,我覺得比較會有剝削的問題,也是比較偽善的。」(文章來源:https://www.vopmagazine.com/kr/?fbclid=IwAR15Tlo1lG5u5FPdalcLV5nnPm83OjHD39FZE1HGnlruEjXyiDqHWCiwoy8)

另一問題是,照片除了作為一種文化符碼,有沒有別的觀看方式?有沒有不要透過照片代表、切入、譬喻、解碼某個更大的東西,然後照片仍然能夠具有意義?這聽起來或許抽象,但對於每一個拍照的人其實是很實際的問題,就像我站在加德滿都的街頭,面對無數的異國影像襲面而來,我卻想拍一張跟這些都無關,卻仍然有什麼的照片。這甚至與表現自我或是創作無關,我只是想知道我所在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事情?有沒有可能在某一瞬間,我打開一個現實之外的通道,還是說我所有的作為,最終都仍然束縛於現實之邏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