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暴龍對騎士就想到了房東,她也是一個加拿大人。其實我不是很清楚她在幹什麼,但是你知道老外都會把自己說得很厲害。我現在想來,她就是一個藝術顧問,不算策展、也不算經紀,這其實是一個很微妙的職位,它反映了紐約的藝術世界已經分化到這樣的程度。
但是真正讓我對房東有印象的,除了她夏天不跟我分享冷氣,冬天不讓我用小暖爐以外,是她對每一個作品,不論是視覺藝術,或是音樂,她都可以說出一番見解。那個見解並不完全是個人的感想,而是結合當下的觀察與藝術史的背景知識,也因此那些評斷,即使有些我不見得認同,但是都能讓你覺得有些收穫。換言之那些意見是有層次的、有差別的,我喜歡一個藝術家,可是她哪些部份有問題,我討厭他,可是她哪些其實很厲害。
有一個晚上,她跟我聊很多當紅的音樂家,從最流行的到很實驗的都有。我很驚訝這樣一個中年人,但是音樂的品味卻這樣寬廣。在藝術上,她比較老派,喜愛的是那種黑白經典的作品。我之前在電腦上給他看作品,她也是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展覽結束後,她態度轉變了很多,忽然對我很有敬意。我知道他心裡還是喜愛哪一腫東西,但是她看的到你好的操作。
然後我想到台灣一些攝影大大,他們的立場不見得相同,但是動不動就有一種標舉真理或是正確路徑的意味,一種包裹式的意見。好像若不接受攝影,就去當代藝術。若不認知某某學問,那就是不能稱為藝術。若不學好什麼,以後就會歪掉。心情好的時候,我可以同情的理解他們就是將自己有限的經驗轉化成一些教誨,他們只是某個小領域當中還算勤奮的人,但放大到整個攝影或是藝術當中,這些看起來很大師很獨斷的意見,其實跟英國研究或是心靈導師對於人生的諍言層次差不多。
我不禁想我的房東也是一個小領域的工作者,如果要論地位,她在美國應該是遠遠不如這些大大。但實際上這樣一個住在布魯克林東邊,然後跟亞洲房客計較幾毛錢的人,在細緻的理解上卻遙遙領先台灣這些人。我寧可得到這樣一個藝術邊緣人的稱讚或批評,因為我至少知道她在說什麼。反之那些前輩的意見,有太多時候都不是純粹出於藝術上的考慮。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地方,他們作為一些領域的工作者,其實也是可以有各自專業的心得,但是因為他們包裹式的態度,他們彼此之間無法交流,對於後輩而言要不就是引來崇拜(全盤接受包裹式的意見),要不就是像我這樣頓生反感。這兩種其實都不健康,都不利於一個討論基礎的建立。
但是真正讓我對房東有印象的,除了她夏天不跟我分享冷氣,冬天不讓我用小暖爐以外,是她對每一個作品,不論是視覺藝術,或是音樂,她都可以說出一番見解。那個見解並不完全是個人的感想,而是結合當下的觀察與藝術史的背景知識,也因此那些評斷,即使有些我不見得認同,但是都能讓你覺得有些收穫。換言之那些意見是有層次的、有差別的,我喜歡一個藝術家,可是她哪些部份有問題,我討厭他,可是她哪些其實很厲害。
有一個晚上,她跟我聊很多當紅的音樂家,從最流行的到很實驗的都有。我很驚訝這樣一個中年人,但是音樂的品味卻這樣寬廣。在藝術上,她比較老派,喜愛的是那種黑白經典的作品。我之前在電腦上給他看作品,她也是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展覽結束後,她態度轉變了很多,忽然對我很有敬意。我知道他心裡還是喜愛哪一腫東西,但是她看的到你好的操作。
然後我想到台灣一些攝影大大,他們的立場不見得相同,但是動不動就有一種標舉真理或是正確路徑的意味,一種包裹式的意見。好像若不接受攝影,就去當代藝術。若不認知某某學問,那就是不能稱為藝術。若不學好什麼,以後就會歪掉。心情好的時候,我可以同情的理解他們就是將自己有限的經驗轉化成一些教誨,他們只是某個小領域當中還算勤奮的人,但放大到整個攝影或是藝術當中,這些看起來很大師很獨斷的意見,其實跟英國研究或是心靈導師對於人生的諍言層次差不多。
我不禁想我的房東也是一個小領域的工作者,如果要論地位,她在美國應該是遠遠不如這些大大。但實際上這樣一個住在布魯克林東邊,然後跟亞洲房客計較幾毛錢的人,在細緻的理解上卻遙遙領先台灣這些人。我寧可得到這樣一個藝術邊緣人的稱讚或批評,因為我至少知道她在說什麼。反之那些前輩的意見,有太多時候都不是純粹出於藝術上的考慮。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地方,他們作為一些領域的工作者,其實也是可以有各自專業的心得,但是因為他們包裹式的態度,他們彼此之間無法交流,對於後輩而言要不就是引來崇拜(全盤接受包裹式的意見),要不就是像我這樣頓生反感。這兩種其實都不健康,都不利於一個討論基礎的建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