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消失,與楊雅淳的《隱秩序》


文|汪正翔

我們所有珍視的人事物都會消失,這件事並不是最哀傷的。我們對於消失最終會習慣並且繼續活下去,這也不是最令人哀傷的。最令人哀傷的是我們想到我們自己將成為一個被習慣的消失,成為幾篇文章,幾張照片,一段被訴說的回憶,一個永遠固定的樣貌。

我們要怎麼辦?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一切活生生都不會在死亡的形式之中被發現,即使是最生動最身歷其境的影音,能夠與人互動的Ai,只要我們意識到死亡,ㄧ切就是死亡。

不用說照片,我們努力地拍下一張張畫面,灌注了我們的情感、意念與美學。但是通常,看到照片的人,只會看到那裡面的對象,他們以為這是在說一個活生生的她/他。但不是的、不是的。說的是我,是我在拍,是我的眼神與我的快門。可是沒有人注意。

也許有少數像是羅蘭巴特,他看到被拍照的人曾經被另一個人目睹。譬如他看拿破崙弟弟的照片,想起這個人曾經看過拿破崙。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可是他沒有想起攝影師,沒有在刺點的討論中談到這個攝影師同時看過了拿破倫與他弟弟。

於是攝影師就這樣消失在所有照片當中,我們越是拍下有意義的、活生生,甚至於趨近永恆的東西,觀眾就越是看到他們,然後忘記了一樣活生生的我們。照片是每一個攝影師消失的證據。所謂此曾在只不過說明曾經有一個東西存在,而不是曾經有一雙眼睛存在。

楊雅淳新的攝影集裡面有許多像是三連拍的照片,有些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更多都是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觀看者也許努力想要從照片當中看到編輯邏輯(像是Robert Frank的並置照片),或是事物細微的差異(就像我們看Paul Graham的照片)。

但是在這一個早上,當我想到消失這件事,我只看到這些連拍的照片背後有一個攝影師,在那不到一秒的時間改變了些微的視角。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打中了我。我心想這或許是一個方法,告訴別人一個人曾經在那裡,曾經意識到不為人知的隱秩序。

這一切都是輕薄的,譬如描圖紙與色票般的照片都有一種草稿的暗示,但是同時又是慎重的,照片牢牢地黏在紙上、小張的照片讓人有珍稀的感覺。對我而言,這不是為了讓一切精緻,不是為了展現圖像的微妙,也不是手工書的質感。而是有一個人在看,而只有這件事值得被慎重對待。

她到底在看什麼?是一個事件的短暫動態,還是線條、色彩上的關係,這些已經毫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拍照的人看到了一個東西,還是看到了三個東西。

當我們說,這裡有一個人,他出現了,他又出現了,他再次出現了。我們實際上沒有看到那個人,我們看到了一個時空中的現象,所有的影片都是這樣。但是當我們看到三張照片,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這樣解讀。於是我們在「一個個」跟「一個」之間猶豫,我們在決定「存在」的定義,而這是由另一個存在所給予。

期待楊雅淳過去那種富於個人感性與視覺張力的照片並為這個新作而困惑的人,應該要想到一切攝影對象的隱喻都不足以聲稱一個人是什麼,就算是觀看這件事也不會,所以楊雅淳以及所有意識到此的攝影師都會越來越難拍照,當他們從圖像走向存在的行為,然後再往後退,沒有什麼躍躍欲試的宏大計劃等在那裡,只有偶爾,如果能想到一個讓自己覺得,我還可以拍的拍照方式,那我們就不會什麼都不是。

Yo Yang Photography
https://www.facebook.com/yo.yan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