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3 Tivac 攝影新人獎小記

文 / 汪正翔


李浩的作品利用長曝疊影等方式,製造出重複性、機械性的細節,暗喻工業時代一切東西皆可化約為零碎的、規制的與可替換的零件。不論視覺表現與主題都很完整,兩者的搭配也十分貼切。但是如果這個手法本身如此鮮明,我不禁想或許更可以拍攝工廠、鐵道與賣場這些俱有工業時代氣味以外的地方,因為視覺上的重複性本身便予人工業複製時代的暗示,那種無所遁逃的僵化之感或許更為強烈。

其實工業複製的題材在學術乃至文學都很常見,討論也已精深,論者不僅僅止於勾勒工業複製時代的面貌。更涉及對於生活領域的影像,以及工業社會由機械複製以至消費的轉型。攝影當然有其自身的取向,因此我不免想知道從視覺上所得到的刺激是否跟文字上有所不同。在Gursky的作品之中,工業複製時代的產品呈現形式上精細嚴整的美感,那是從文字中無論如何無法得到的。而李浩的作品像是一種帶有溫情的俯瞰。一方面他的圖像仍然漂亮,有些照片甚至帶有一種印象派畫家描繪工業建築所散發的惆悵感。但另一方照片卻帶有符碼般的空虛,如同駭客任務裡面的電腦亂數一樣。我覺得這兩個部分都很迷人,然而我卻期待他們各自有更極端的發展,那會讓作品超越時代的素描,直指攝影才能到達的地方。


蔣登凱的《家庭緋聞》拍攝家中的健身器材,在作者安排之下,畫面呈現濃稠精緻的情調,給予觀者無限的聯想。我一開始覺得這個切入角度十分有梗,因為健身器材的材質與傢俱本身有極大差異,健身器材的目的(出外登山之類)也與居家環境的停滯感有所衝突。如果兩者被拍攝成和諧的整體,或可暗示家庭的習慣性讓一切事物失去衝突性。

在作者的創作自述當中,他希望將器材拍攝成家中的第三者,然而在表現上,我卻比較感受不到器材在居家環境的突兀,因為運動器材金屬感或是塑膠感,都被處理的俱有細膩質地,與家中的仿古傢俱不僅不顯得衝突,反而格外匹配。Spotlight的打光方式,也降低第三者的隱蔽感。事實上所有工業時代的產品幾乎都可以與古舊的居家環境形成對比,譬如吹風機、電風扇乃至除溼機等等,因此選擇運動器材作為拍攝對象,需要更多畫面上的線索來暗示其特殊意義,即使它本身已經帶給人許多聯想。

對我而言,類型攝影有兩個取向,一個透過重複拍攝拍攝常見之物展現事物內在的形式,譬如Bernd & Hilla Becher 的水塔; 一個強調相異對像之中共同的質素。在這兩者之外,重複的手法通常就會讓我聯想到裝飾品。蔣登凱的作品看起來比較接近第一個取向,然而卻並不那麼強調形式,而更側重主體與環境乃至於文化的關係。換言之觀者並不需要藉由重複拍攝而得到刺激。如果是這樣的話,或許不一定要選擇類型攝影的方式。


羅兆恆《然而然而》透過拍攝被囚禁的動物,引發一種躊躇無奈的心境,並且搭配作者揣摩的意象,譬如無法親吻的女人、不在海上的漂流木等。這些照片處理得細緻無比,靜謐之中讓人感受強烈的情緒。但是就某個程度上,我覺得惆悵的意味因為重複而被分散了。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照片都沒有提供具體的背景,我們看照片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從照片直接聯想到它所指涉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或許是作者為了維持作品的一致性,顯得比較清晰與相近,作者同時又以意象的照片搭配,結果就是在視覺上相異的畫面,在概念上卻變得重複。

我不禁想到姚瑞中的《小幻影》,如果攝影創作者想要探究偏向內在的部分,那作品就不必如此的完整詳盡。因為觀者更需要的是一種衝擊,像是《小幻影》當中物體尖銳的邊角、粗糙的對比與張揚的姿態,即使每一張表面看來的關聯性不大,但事實上全部直指生命無可如何卻必須如何的本質。而羅兆恆的作品看起來也很主觀,然而拍攝的手法仍然相近,照片兩兩之間甚至有巧妙的關聯。這些規整的痕跡,讓作品的變得完整,但是作者原本的心情反而遠離了。我的確可以從照片的意象中感受作者所說不想成為那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但是我比較無法在美麗的畫面之中感受「不想」的心情。

但或許羅兆恆的作品自始即作為一種精細唯美的特寫,傳達內心的情緒未必那麼重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一組照片有種近乎修辭的美感,因為他所指涉的問題,譬如各種惆悵與矛盾的外延,在照片當中都不存在。我們為各式各樣的困境而惆悵,卻不知道惆悵從何而來,就像我們看到「惆悵」一詞一樣。

如果攝影是一個以刺激視覺經驗為主的技藝,這次Tivac的三組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我們有其它企圖,譬如處理歷史的、倫理的乃至於私密的問題,那就會發現攝影有許多曖昧之處,我們可以根據個人學養將這些作品聯繫到很多有趣乃至宏大的議題,但是有時我懷疑,這是不是對於攝影的隱喻性過於的寬大,或是期待過高。另外一個令我疑惑的是,隨攝影手法越來越巧妙,攝影本身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是否仍然重要,當然這三組作品都從真實世界中「引用」,然而在畫面呈現上,因為突出的手法與概念,它們給予人真實世界的聯想都已經很淡薄,設若如此,攝影與文學或是繪畫這些間接引用真實的藝術有何本質的差別?我們如何說出攝影才能說出的話?


展覽日期:2013/12/07(六)- 2014/01/12(日)
開放時間:11:30 – 19:00 (週一休館)
地點: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2巷52弄16號1F、B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