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拍攝存在:從《歲月照堂》看張照堂與現代主義攝影

 文 汪正翔



左:Bill Brandt
右:張照堂

我們可以從這兩張照片之中發現諸多現代主義顯而易見的特徵,譬如將人體物質化、銳利的畫質,扭曲怪異的姿勢。不只是張照堂與 Bill Brandt,Edward Weston、 Alfred Stieglitz 等都是箇中高手。關於張照堂與現代主義的關係討論很多,但我的問題是為什麼現代主義攝影在畫面上有時會如此的相近,除了巧合之外是否有其它的原因?另外我想由此討論過去以人論照(片)的評論方式。

照片作為 Susan Sontag 口中最適合表現現代主義精神的媒材,不僅僅是因為「現成物」的概念。也是因為照片本質處在一種意涵豐富與無話可說的狀態。一方面照片與真實的關係,讓我們相信照片可以指陳某些事實,甚至取代文字。 但是另一方面照片是時空脈絡中的片段,觀者可能試圖聯想但徒勞無功。而對於現代主義而言,沒有比這個更適合作為去脈絡的工具了。

張照堂的照片也有聯繫現實的,譬如在展覽入口處「歲月容顏」那些照片,它們暗示了被攝影者的品格,甚至讓我們聯繫到更廣大的人文世界。還有一些與社會議題相結合的作品,即使抽象,但一點都不遠離真實的脈絡。但真正讓我感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些去脈絡的作品。我幾乎無法從照片當中猜測拍攝的地點、社會的氛圍或是具體對應的課題。特別是那些鄉村照片,如果拿來與其它台灣紀實攝影師相比,虛無的令人害怕,我記得有一張照片,拍攝一個老婦人,因為相片的高反差,所以她的身體隱沒在黑暗之中,好像只有一顆頭漂浮在畫面上。

透過這些手法,張照堂將觀者引導到更深刻的問題––人的存在。 在一張最為有名的照片之中,人甚至連頭都沒有,我猜測這並不是表現人的殘疾,而是藉由去首來隱喻人失去了一切存在的目的,只有形體被拋擲在世界的荒原上。另外有很多照片,人變得不像人,只是殘影,或某種材質,近乎冷酷的成為構圖上的一個元素。就算是有很多人的畫面,每一個人都是莫名其妙存在於畫面之中,彼此除了形式上的聯繫,就沒有關聯,而這一點點的關聯,讓人的孤單更加的巨大。而毫不意外的,這正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核心。

另外一個現代主義的特徵,就是張照堂的照片充分發揮媒材的特性。譬如鏡頭的變形造就怪異的姿態,平面化的特性讓遠景與近景並置,高反差製造詭異的剪影。還有慢快門製造的詭異表情,這些都是攝影師所熟知的相機特性,而張照堂無比純熟的運用他們。更不用說黑白照片該有的均衡色階。如果我們看看當代俱有後現代主義特性的攝影作品對於畫面有多麼不屑,我們就可能理解張照堂的講就是一種藝術上的選擇,特別是現代主義式的選擇。

在此我想討論一個傳統的評論角度,試圖以張照堂的人或是個性來解釋張照堂的作品。如果我們根據史學家 Peter Gay 的定義,現代主義的核心是內心與形式,那麼深究張照堂的內心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內心中的什麼呢?我們常看到的說法是,張照堂的照片就是他的人,好似這是一個與藝術理念較無關的結果。也因此論者更在意個性、價值這些部分,並且相信這些東西在一個不經意的過程中透露出來。

但如果攝影者嫻熟地掌握某種藝術的理念,甚或致力於發揮攝影的特性––以某種直觀的方式處理真實與存在的關係––那張照堂的風格,譬如隨拍的形式、形體的重組與虛實的辯證等等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那是最能夠表現相機特性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剛好被現代主義實現了。譬如我們很難想像張照堂用一個執行攝影計劃而非隨拍的方式,去處理同樣的題材,即使那仍然可以是深刻的,可是攝影本身與真實的曖昧性就不存在了。我們也很難期待張照堂拍出那種飽滿的紀實作品,因為那樣攝影就等同於真實,而不是真實巧妙地引用。所以攝影並不只是如 Susan Sontag 所說,是一個可以發揮現代主義特性的題材,現代主義事實上也是攝影展現本質最好的取向。還有什麼比起一個反對再現的藝術理念跟好似可以再現的媒材最是絕配。

更有甚者如果攝影創作的主題就是指陳人的存在,那我們還可以有什麼別的選擇呢?張照堂仍然從事許多計畫,表現不同的手法,然而關於「存在」這個主題,畫面似乎就應該是這樣,不論從黑白底片到數位相機,我們看到的每一張照片幾乎都是人的分解重構,然後與景物發生一種看似曖昧的關係,但同時又更強烈感受更深的疏離,此時這並不只一種藝術上的選擇,而是藝術家眼中存在的模樣–人的存在是荒謬的。而表達這種荒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人的形體乃至存在的性質給消解。

因為張照堂的作品是現代主義、攝影特性與創作主題協調之後必然的結果,我覺得張照堂現代主義的性格甚至超過了歐美的現代主義的攝影家們。一般而言,在台灣我們更難以發現事物形式化的表現,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沒有經過精煉的,但每次看著張照堂的照片,一開始都會有歐洲的聯想,但是之後就會發現那也不是歐洲,而是作者超越了地域的影響,直指他心中的真實。

這不僅解釋了張照堂與現代主義攝影共同的風格,也或可以解釋為什麼張照堂的作品為什麼一直有崇高的地位,在這樣一個局促的小島之中我們怯於面對人生沒有意義的真相。但是當有一個人孤獨的持續的關注這些,我們覺得我們的恐懼被分擔了,就像幽默的本質就是將珍貴的東西在眼前毀滅,張照堂照片的本質就是人類荒謬的存在,隨意同時慎重的呈現出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與攝影家同樣都得到了滿足,好像我們得以控制一樣。

所以張照堂的作品並不完全是虛無,熟悉佛家義的人,定能理解因為時空分割,或是觀點的相對,所以事物也變得平等。張照堂的照片看似就像這樣,透過拍攝虛像、混同人與背景,於是真實與虛幻是平等的,生命與無生命是平等的。也因為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意義也就消失了。但是張照堂並沒有真的走到這一步,張照堂的照片仍然有某種讓人滿足之處,譬如色階上的均衡。影像不論銳利或是晃動,都有漂亮的姿態,就像大部分的現代主義攝影家,他們勇於探究人生的真相,是因為他們仍然相信什麼,譬如形式之美或是相信本身,在那過程中人就會得到安慰。


攝影,對我來,似乎是將生活的凡常、鬱澀或無所適從的瞬間,轉化為一種凝注,無言的感性時空之過程。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沈悶、無聊依然。我是企圖從那一瞬間的定影,找回些人生慰藉。–張照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誰能告訴我創作是什麼?

最近在想一個笨問題,到底創作是什麼呢?通常我們都是觀察到一些已經成名藝術家是老師或是前輩,然後從他們的行為與作品當中,得到一個模糊的創作定義。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當討論藝術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們到底是不是在說同一件事情。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各種創作的定義,譬如面對自己、表現自己、證明存在、發現真實、視覺刺激、得到滿足、人類本質或是融貫說、形式說這類的答案。 如果我們抱持著藝術可以有多種定義或甚至不必定義,那其實問題也就結束了。譬如運動也是一個在寬鬆定義下進行的活動,很少人會追問運動的本質。但是創作是這樣嗎?舉例而言,我們常常秉持一個綜合性的標準:所謂的好作品,就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特殊、然後產生某種轉化,然後又連結到某種已知的意義或是現實的作品。至於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哪一個只是附加的好處,我並不清楚。而且這比起以藝術現實為藝術的想法,並沒有好到多少。 假設我們想要進一詢問在這諸多定義之中,哪一個是創作的核心,那各種關於內容的說法,譬如透過藝術連結真善美、社會現實與人類歷史的率先會被排除,因為在我的經驗之中,藝術品是在處理內容,而不是內容本身。像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可能有濫形式,有敗德的內容卻可能有好形式,後者在我看來當然更像是藝術品。 那趨向個人內在的解釋呢?如果藝術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活動,事實上常常也是,那我們要如何跟別人討論呢?當我們說藝術很難有一個普遍的標準,這跟藝術只能心證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這就像我們討論觀念(譬如正義)跟說今天感覺天氣很冷,雖然都是主觀的,但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同的知識範疇。還有一種說是說藝術是抒發自己,其實我很相信這一個,然而抒發自己的手段有很多,從大叫到唱詩都是,我們很難說這都是藝術。即使是好了,我們一樣要面對如何討論的問題。 所以最後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能藝術是一種感性形式上的翻新。這也符合我們一般的經驗。創作者不管處理的題材、內容有高有低,有嚴肅有不嚴肅,但是共通的是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感性經驗,而這是世界上其它活動所無法替換的。 然後這裡仍然有問題,所謂的新,即使我們定義為「前所未見」,那仍然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新的對象是誰?是創作者自己覺得新?還是觀者也要覺得新?如果只考慮創作者,那一個在與世隔絕小島上的藝術家每天一定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新。如果是後者,哪些觀者是我們要考慮的?是藝術家還是所有人? 另外一個也很...

類型學

貝克夫婦 最近幾年台灣超愛講類型學,但是我總是覺得哪邊不對勁。直到最近看一篇文章講deadpan跟貝克夫婦。裡面強調貝克夫婦的作品有一個特徵就是刻意降低環境細節,不論是社會的、文化的還是自然的(譬如有時間感的天光),他們甚至抹除可以作為比例尺的物件,好讓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不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中。如果我們跟The Americans,或是Edward Steichen的聯展The Family of Man放在一起看,他們都有一種從國族之中解放出來的心態。貝克夫婦的作品當然仍然是社會的,但是那個社會的知識(way of knowledge)是與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而非一些文化的符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而台灣很多宣稱具有類型學的概念的作品,缺少了那個表現idea type的抽象氣質。他們並不是將許多東西並置,然後透過那種相似性,看出一個事物「形式」。反而比較像是拍攝一個已知的類別,然後方方面面的去表現它們在現實之中不同的特色。同時,我們也很喜歡帶入環境的線索,好像是在告訴觀看的人這些重複的事物,是某種區域美學的展現,這與貝克夫婦脫離特定時空的做法相異。最最最直觀上差異就是,貝克夫婦的東西明明是很deadpan的,但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類型學」視覺上的張力都馬要很強。強到你會一直覺得你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而不是抽象的某種理型世界之中。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才是類型學,你也可以做一個作品然後完全沒有這些特徵,然後宣稱跟類型學有關,只是那個關聯就只是拍很多同類型的東西,然後構圖在中間,望文生義的程度其實跟觀念攝影就是講觀念差不多。

好照片要有故事性?

攝影鬼打牆之二是故事性,我猜應該是討論熱度數一數二的關鍵字。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好照片要有故事性」,但實際上這個說法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意思。有些人提的故事性是指要有一種戲劇的情節。有些人說的是要與現實有關係,譬如我拍這個人,要讓觀眾從照片中可以理解他的背景乃至於生命經歷。有些人說的故事是一種虛構的能力,這時就不一定是要有情節,或著是再現對象的現實處境,而是從現實之中創造、幻想出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很明顯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根本講的完全不同,甚至彼此衝突。譬如以故事為一種現實的延伸,跟故事作為一種虛構的技藝就有一種緊張的關係。而這個矛盾的現象根本上由於我們對於故事的不同理解產生。John Berger與Susan Sontag曾經有一場對談,他們從故事的起源說起,故事是一個在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奇特存在,而John Berger側重故事與真實的關係,故事是如何呼應了心中的情感與經驗。但是Susan Sontag提及故事的另一種型態,我們可以完全對故事沒有經驗,但是依然喜愛。 John Berger修正他的說法,將故事描述為撰寫者、記述者,與聽者三者之間主觀的交會。但是Susan Sontag說她無法感受到後兩者的作用(因此故事可以只是一個撰寫者的幻想,一種人文界的科幻小說)。Sunsan Sontag認為這或許這與「說/聽」故事與「寫/讀」故事的型態不同,將聽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幻想自己同時是一個聆聽者,也是其中一個角色。Susan Sontag不同意John Berger混同「說」故事與「寫」故事。她認為一旦進入「寫」故事的歷程,那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故事。譬如故事中有各種寫作形式的操作,像是將多個故事合在一起,類似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所以寫故事是一種相對於說故事飛躍的變化或擴張。 John Berger認為其實在說故事當中,也存在於這種多個故事並存的現象。Sonsan Sontag認為在程度上仍有不同,小說中可以打破時間性,對於某一小時並置的現象詳加描述,但是口說則不能。John Berger提出夢境以為比喻,夢中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有意義的,就像故事一樣提供一個融貫的形式。而Susan Sontag對此感到不解,並懷疑為何故事必須要有意義,或是對於人生有所關係,這僅僅是故事的一種類型,還有許多故事並不會(需要)勾起特定的人生經驗。 原本的對談很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