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腦筋動得比較慢,很多時候我會在幾個關鍵詞中鬼打牆,然後我發現也不只我是這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把一些我們常談概念、詞彙整理一下。
其中談論度應該前三多的,就是「視覺很重要」。當人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意思不太ㄧ樣。有些人說的是符合一般好看的標準。有些人說的是生理上(眼球運動)的快感,古早的實驗美學接近這個說法,但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了。還有些人是在強調「畫面要傳達出什麼」。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畫面是傳達的一個重要因素」,跟「畫面要好看」,以及「畫面是傳達的唯一手段」這幾種不同的概念常常被混淆了。
另有一種很普遍但意涵模糊的觀點,就是要追求一種獨特的視覺經驗,白話說就是照片要「看起來特別」。但問題是「特別」對於每個人也都不ㄧ樣。有些人以極度的平乏為特別,有些人以媒材特性的展現為特別,還有人相信觸動內在的視覺表現才是特別。到最後「特別」、「漂亮」或是「衝擊」這些詞彙如果沒檢視與之相應的問題意識,其實都是空的概念。
但是我們太常把視覺這件事獨立出來討論,好像創作者可以先做視覺,然後再做內容,或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作品兩個項目都得分,那我們就說這個作品不錯了。可是真的有這件事嗎?我們可以像田徑比賽ㄧ樣,先訂一個視覺標竿,然後通過的再來比其它?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規定,我猜想情況會是:畫意派辦的比賽,現代主義攝影直接零分。現代主義攝影家辦的比賽,觀念攝影的視覺馬上被淘汰。更不用說,在藝術的理念差異之外,視覺經驗經常也是文化決定的。我們要怎麼樣跳過文化的差異去談這個東西。
這不是什麼很難理解的問題,NBA體測都很難宣稱有這樣一個必要而且普遍的項目。但是之所以還是會直觀的想像有一個公定的視覺表現,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地將古往今來各種衝突的視覺表現融合成一個普遍的基準,然後忘記每一代的攝影常常是以推翻上一代的攝影的畫面為起點。譬如既想要畫意般的細膩,又想要現代主義的銳利。既要冷調攝影的死寂,又要沙龍般的華麗(我沒有講是哪一個國外的攝影)。甚至於都已經是行為式的攝影,但同時又要想像一種經典的黑白照的樣子。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看到市場或是藝廊暗示了一種普遍好攝影的樣子,然後就相信有這個東西。譬如有一種說法,好作品是要讓人可以待在前面看三十秒,每次都讓我聯想到商業藝廊的說法。(想想如果有人說好音樂就是要人可以聽三十秒)
另外有一種情況是品味。品味是一個小群體彼此交換的標準,它並非藝術理念的實現,也未必與商業邏輯有關,而是一種結合品格、經驗、階級、個性與種種難以明言的幽微因素的結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雅」與「俗」的概念。雖然現在不太有人說了,可是許多時候人們在宣稱一個不可明言的視覺標準時,其實是在說類似的東西。我不確定這有沒有道理,而且不給解釋與前提的說「你這個視覺不太夠」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理性上,這件事太難討論所以跳過去。(這也就是罵人俗最具威力的原因)
我並不是說談視覺沒有意義,而是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應當是:在某一個藝術理念之下,你的內容與畫面必須要ㄧ致。譬如你宣稱你是擁護媒介一派,可是你的顏料與畫布的物質性完全在畫面上被抹除。又像是前面所說,你做了一個表彰主體行為的計畫,可是你又讓人把注意力停在畫面上。這樣的檢視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們不是孤立地提出一個視覺的要求,而是有一個相應的創作背景。否則「視覺」就像「意義」、「深刻」、「張力」與「衝擊」一樣,是藝術討論中的虛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