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一下。對於「表現」或「理型」的藝術,有幾個反省的方向。一種是俄國社會主義藝術的觀點,認為這將藝術限縮在個人與作品之間神秘的關係,而脫離了真實的生活處境(生產關係)。一種是取徑心理分析,從根本上懷疑「我」作為理型或是表現的主體,一開始就不存在。如果「我」不只有一個,表現或是理型也自然難以存在。第三種是走向一種後現代的情調,他混雜了上述的觀點,有時也加上一些達達的情調,將創作與日常的界線取消,創作者的表現自然也變得不重要。
除了第一種之外,後兩種觀點也流行很多年了,但是我從來沒有感覺以創作者為主體,然後透過作品表現這件事有任何一點一滴的消失,或是日常與藝術的界線有變得混肴。相反的,任何反表現的藝術與混淆日常的企圖,只是讓日常看起來更為日常,藝術看起來更藝術。當人面對一個日常藝術品,人的反應只會是,哇~那其中一定有什麼道理。就算有一個藝術家可以解釋這其實沒有什麼,但實際上這也不過象徵著,日常與藝術的界線,依然要以藝術家或是美術館來認定。
所以對我來講,這類的企圖最後都是失敗的,而原因是因為日常從來都不是一個概念。日常的發生是有相對於日常的事物,譬如宗教或是藝術時才會出現。所以我們今天宣稱一個藝術他也是日常,事實上瓦解的不是藝術,而是日常這個概念。我們可以說日常之中也有表現,然後我們也可以說那個表現不是藝術,或是更是藝術,這只是名詞上的問題,但是我們無法說日常不需要表現就可以成為藝術,或是成為一個超越日常概念的東西。真正讚賞日常的方法,只是說這個日常好日常,而不是這個日常其實是藝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