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藝術的終結跟藝術力合在一起看會有一種我們到底在搞殺洨的感覺。好像現代主義玩完之後,藝術繼續運作的邏輯只剩下「藝術的價值判斷就是沒有價值判斷」跟「美術館」兩件事。
這些理論家靠腰的是,在概念上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比現代主義更純粹更前進了。而且重點是這個信念還不是走一個方向,它一方面很菁英,把藝術的精神性比擬成宗教。一方面又很世俗,還有什麼比起抓一個現成物變成藝術更屌嗎。好像在這之後的人,想來想去也無法脫離這兩種模式。如果我們都不喜歡,那我到底要如何自處?
我們也可以不想,反正繼續搞創作也不會死。而且事實上進入個別的作品而言,總會覺得創作是有意義的啊,我就是在處理這樣的情緒那樣的生命,並且得到反饋。反而那些大問題顯得很空虛。但是刻米字也可以有滿足感。難道各個類別之間沒有所謂的差異嗎?那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事實上是最弔詭的地方,我們假設同一類別的作品有高下,但是不同類別沒有高下。)
又譬如很奇怪的是,我如果看小說跟電影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會不會是純視覺藝術太過於執著於一種超越或轉化或溢出之類的境地。但是電影跟小說不管再怎麼抽象,通常我們都不會排斥那是藉由一種曲折方法,來探索現實之中實際的困境或情緒。
另外一種讓我覺得很幸福的類別是舞蹈跟音樂,他們並不會讓看的人覺得對應了某種現實,但是他們好像從事活動本身就得到滿足。還是說這只是一種旁觀他人的幸福,其實人家心裡也徬徨的要命。
我也會問自己,那就成為上面這兩種心態啊,要不很坦然的關心現實,要不就是很開心地按快門並且從動作中得到快感。可是攝影媒材的限制(特性)就擺在那邊,他就是不太適合講故事,動作本身也沒有那麼的令人爽快。結果好像還是得走向一種轉化的追求,因為那最適合攝影。但是超現實主義(攝影)不是就死給你看過一次,再走一次有什麼意義呢?
想那麼多幹嘛?你喜歡拍就拍,不喜歡拍就不要拍,這樣說是沒有錯,就跟順從你的內心一樣,沒有什麼不能這樣回答。我記得最近我看到一個學攝影的人寫文章說,他不能接受為什麼當代的攝影都是為攝影而攝影,為什麼不回到圖像本身的快感。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這不就是藝術與藝術之外的活動的根本差異嗎?藝術被假定要問藝術本身的邏輯,所以攝影的人要探究攝影可能的形式。因此解脫之道就是不要覺得自己是在創作,那也就無需理論會攝影或藝術本身成立的理由。但是如此想的話就不會有藝術的終結跟藝術力這樣的爽書出現。也許我也有喜歡的東西,就是對於逼近困境這件事,所以順從我的內心,就是要挑戰順從我的內心。
這些理論家靠腰的是,在概念上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比現代主義更純粹更前進了。而且重點是這個信念還不是走一個方向,它一方面很菁英,把藝術的精神性比擬成宗教。一方面又很世俗,還有什麼比起抓一個現成物變成藝術更屌嗎。好像在這之後的人,想來想去也無法脫離這兩種模式。如果我們都不喜歡,那我到底要如何自處?
我們也可以不想,反正繼續搞創作也不會死。而且事實上進入個別的作品而言,總會覺得創作是有意義的啊,我就是在處理這樣的情緒那樣的生命,並且得到反饋。反而那些大問題顯得很空虛。但是刻米字也可以有滿足感。難道各個類別之間沒有所謂的差異嗎?那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事實上是最弔詭的地方,我們假設同一類別的作品有高下,但是不同類別沒有高下。)
又譬如很奇怪的是,我如果看小說跟電影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會不會是純視覺藝術太過於執著於一種超越或轉化或溢出之類的境地。但是電影跟小說不管再怎麼抽象,通常我們都不會排斥那是藉由一種曲折方法,來探索現實之中實際的困境或情緒。
另外一種讓我覺得很幸福的類別是舞蹈跟音樂,他們並不會讓看的人覺得對應了某種現實,但是他們好像從事活動本身就得到滿足。還是說這只是一種旁觀他人的幸福,其實人家心裡也徬徨的要命。
我也會問自己,那就成為上面這兩種心態啊,要不很坦然的關心現實,要不就是很開心地按快門並且從動作中得到快感。可是攝影媒材的限制(特性)就擺在那邊,他就是不太適合講故事,動作本身也沒有那麼的令人爽快。結果好像還是得走向一種轉化的追求,因為那最適合攝影。但是超現實主義(攝影)不是就死給你看過一次,再走一次有什麼意義呢?
想那麼多幹嘛?你喜歡拍就拍,不喜歡拍就不要拍,這樣說是沒有錯,就跟順從你的內心一樣,沒有什麼不能這樣回答。我記得最近我看到一個學攝影的人寫文章說,他不能接受為什麼當代的攝影都是為攝影而攝影,為什麼不回到圖像本身的快感。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這不就是藝術與藝術之外的活動的根本差異嗎?藝術被假定要問藝術本身的邏輯,所以攝影的人要探究攝影可能的形式。因此解脫之道就是不要覺得自己是在創作,那也就無需理論會攝影或藝術本身成立的理由。但是如此想的話就不會有藝術的終結跟藝術力這樣的爽書出現。也許我也有喜歡的東西,就是對於逼近困境這件事,所以順從我的內心,就是要挑戰順從我的內心。
留言
張貼留言